张亮儿子早恋后续:“小女朋友”两位同学“出战”争取恋爱隐私权

2022-05-11   美人丰盛

原标题:张亮儿子早恋后续:“小女朋友”两位同学“出战”争取恋爱隐私权

5月9日下午4点,著名男模张亮之子“天天”(张悦轩,2007年出生),被曝光“早恋”。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张亮发文谴责“网暴者”,并且负责任地带上了“两名孩子”——

不仅为儿子正名,还有为儿子的“小女朋友”撑了腰。

次日,天天“小女朋友”的闺蜜赵珈Emily再次发文,“提醒”网友:不要因为女孩穿着低胸装、身材好,就去评价人品。

“我跟他认识8年了……她小时候也曾因为这个很自卑、含胸、驼背,尝试用厚的衣服掩盖……看她慢慢变自信的样子我觉得挺好……那也就是一件普通的吊带。”
“我觉得不要因为一个衣服去Judge别人人品什么的……不要用你们的思想去攻击一个这么小的小姑娘。”

“为什么爱美,自信要跟人品学业搭上关系……她学习也挺好的,人也很善良,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个赵珈Emily的小女孩意在表达三个观点:

1、女生自信地展示身材没有错;

2、不要以衣装评判他人;

3、学习好人品好的女生会更爱美,只是你们不懂。

无独有偶,今日在另一社交媒体上,另一位同学也站出来,为天天的这位“小女朋友”打抱不平。

仍然是教育那些不懂得尊重隐私、以貌取人的大人们……

因为天天“小女朋友”同学们的插手,“天天早恋事件”发展至今,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奇妙的转折:不仅制止了网暴倾向,还给大人们上了一课。

这一课就是,父母对子女“早恋”管理的界限在哪,对待孩子早恋,社会和大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才合适。

这种有意思的现象,我记得有一个专业词汇,叫“后喻时代”。

“天天早恋”牵出的“后喻时代”现象:来自一群05后小娃的“反教育”

什么叫“后喻时代”?

通俗点说,就是“下一代的理念(知识、习惯、审美、行为等),超越并引领了上一代”。

我们看看身边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

比如,你突然发现在某个领域(哪怕是时尚搭配、美食),你没有你的孩子掌握的知识多;有些新的社会现象,你还没等理解呢,孩子先给你讲一遍为什么,告诉你该怎么接受和认知……如果你也有这个感知,那么你应该明白:我们目前这个网络信息空前发达、儿童智力飞速进化的社会,就是典型的“后喻时代”。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为张天天“小女朋友”站出来的新同学的态度:

1、谈恋爱和穿什么没关系;

2、营销号拿未成年人营销太没素质,发布素人女生照片不打码,侵犯隐私(认为应该报警);

3、现在这个“小女朋友”已经被迫转学,都是你们干的!

关于先前替“小女朋友”站出来的赵珈Emily,这位同学也没忘记替她争取权益、伸张正义:

“有人断章取义说她的朋友(赵珈Emily)在超话里网暴,但她们确实是很好的朋友,不存在校园霸凌……毕竟学校花了很多的时间教育我们要保护自己和尊重别人。”

身为一个成年人,我也要赞叹这个小女孩的逻辑简直太清晰了,或是因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思考了更多,与赵珈Emily相比,她又多了一份正当防卫和进攻意识。

说实话,如果笔者有一个女儿,她若懂得这样用认知保护自己,作为老母亲的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她们的做法,未必不值得大人们借鉴和学习

此前在评论区吵成一团乱麻的事,现在似乎被几个小娃娃理清晰了。

1、人在14岁早恋很正常;

2、天天小女朋友没有炒作,只是在朋友圈里偶尔发了图片,但被“有心人”利用、炒作了;

3、个人隐私被拿出来曝光,但大家不是追究那个心机不纯的曝光者,反而站在道德高地评判“被曝光”的受害者,本质是扭曲的;

4、如果大人们不懂事,这些05后会站在一起,向大人的世界抗衡,争取她们的穿衣权、恋爱权、隐私权。

这最后一条,真的是振聋发聩了。

不知道此时的你,有没有一种“被小孩子教育了”的感觉?是不是“后喻文化”了一把?

再往下深想一步,这些05后的小孩子的做法,未必不值得成年人们借鉴和学习!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或者不那么自信的未成年人身上,被评判和绑架时,似乎就不会这么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

还记得那个那个叫刘学州的陨落少年吗?

这个悲凄故事的开头,和“天天”小女朋友这个有些相似,也是隐私被曝光了。

被生父母抛弃的他,多次借助网络寻找父母。谁知找到母亲后,母亲因怀疑他是来要房子的,拉黑了他,他愤而到直播间倾诉,结果网络暴力让他丢失了对这个世界最后一点希望(已经被父母抛弃,又被路人骂心机婊、快去死,他感受不到任何善意了)。

因为评判他人,不需要付出“成本”还能彰显自我,所以人们不惜在网络上信口雌黄。

不管是否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否有理有据,说着说着,人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最后遮天蔽日。

最后,刘学洲被大声评判的声音带往“天堂”……

除了刘学州,我还想到了李亚鹏的女儿李嫣。

李嫣在13岁时和同学逛街,被狗仔跟踪,随后报道说“李嫣两小时发了十万元,生活奢靡”。

李嫣听说后,笑着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李十万”!

后来有朋友问她,你为啥叫李十万?她说:

“这都有人信很好笑。”

李嫣9岁的时候做直播,就有人骂她丑,顺带骂王菲不爱她。

李嫣直怼:“你又不是我,你怎知妈妈不爱我?”

14岁,李嫣清空了INS的所有内容,只留下一句话“进来前请收起偏见”。

今年3月15日,李亚鹏再婚,各种有关于“她被抛弃”的议论、猜测再次袭来。

李嫣敞开衬衣,晒了一幅自己的油画,似乎在告诉舆论:爸爸和妈妈都很爱我,我已经长大了,我是独立的,你们无须再可怜我、评判我!

这个05后女孩,真的很善用“嘲讽”技能,来对抗网络暴力和认知偏见。

她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是“卖导弹的小女孩”。

为了天天“小女朋友”站出来的第二个同学,说到最后,还有余力为张亮“代言”:

“现在开放的家长太多了,只不过不开放的人更多。(你们这么评判)让人家怎么说?同意我孩子早恋吗?”

短短几百字,看得出来没有特意遣词琢句,但才思敏捷、逻辑缜密、内心强大——现在的05后,真的不可小觑。

或者,某些时候,我们应该庆幸“后喻时代”的到来。

正因为有“小女朋友”的“同学战友”和李嫣们的反抗意识的存在,她们才能更独立的思考、坚强地生存;才能在纷纭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中保护自己、让自己不被网络暴力打倒,不再出现刘学州那样的悲剧。

“后喻文化”的觉醒,也唤醒了成年人们在“隐私”意识方面的忽视和慎独:不应轻易评判和道德绑架他人,才是最基本的道德。

要记得:这个世界不只是我们的,也是05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