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变“尴尬中国”?网友怒斥:百万片酬演员,有何感动

2024-10-30   龙梅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国青年网】【北京日报客户端】(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金陵副将

编辑|金陵副将

从2002年2024年“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22个春夏秋冬。

背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收养6名孤儿的王宽、守卫孤岛的王继才夫妇……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总能让人潸然泪下。

航天英雄杨利伟、功德冠群英的黄大年、“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这些大人物的丰功伟绩也让能我们肃然起敬。

200多个人物和故事给无数的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种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然而,当今年的“感动中国”名单出炉的时候,却有人为此产生了质疑。

说现在的“感动中国”,好像变味了一样。

是不是评选的标准变了,当年让人心酸的感人的故事去哪了。

还有的网友怒斥:百万片酬的演员,有何感动之处。

甚至有人说“感动中国”变“尴尬中国”或“感动评委”。

到底是评选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百万的片酬演员,又有什么地方能让人感动?

早在2002年,感动中国刚刚播出第一年的时候,就有一位演员感动了我们。

他就是著名演员濮存昕,当时的濮存昕可不是靠着精湛的演技来征服中国人的。

在家里濮存昕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孝子,在社会上还是一个乐于公益事业“宣传员”。

濮存昕在宣传“预防艾滋病”这一方面,可是个“好把式”。

当年的人们,听到“艾滋病”这三个字都会吓得瑟瑟发抖,选择避而远之。

当时大家的认知都有限,以为患了艾滋病的人传染能力非常强,说话都可能传染给别人。

所以大家对“艾滋病”的患者非常的不友好,甚至是歧视。

为了打破人们的固有的思维,濮存昕挺身而出,成了“预防艾滋病”宣传大使。

濮存昕通过和患者握手、拥抱等方式,让大家打破正常的交往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思维。

同时也向人们宣传了艾滋病“血液,母婴,性”的三种传播形式。

用自己的影响力,呼唤大家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注,给人勇气。

濮存昕每一次公益都是对社会的回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心与责任。

2003年,杨利伟打破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成为了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人。

当时的中国航天事业,还没有像现在成熟,上太空中并不像坐飞机一样简单。

这不仅考研的是中国科技的实力,更是考验着中国人的勇气。

杨利伟敢于挑战自我,甚至将自己的生命抛在了脑后,毅然的飞上了太空中。

直到神舟五号的返回舱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国人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茫茫太空,浩瀚无垠,这不仅是杨利伟的突破,更是中国人太空征程的关键一步。

中国人沸腾起来了,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杨利伟的手中实现了。

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提起那一刻的时候,我们还是依旧热血沸腾。

13亿的中国人流下了激动的泪花,呼唤着人民的英雄杨利伟。

纯粹的爱国,纯粹的感动,2003年的感动中国人物,杨利伟的名字实至名归。

当2023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名单出现张雨霏的时候,其实并不意外。

张雨霏作为最年轻的一个,但是她的经历并不简单。

在59场比赛里,张雨霏拿了23枚金牌,这是对中国体育的精神的最好答复。

对于正常人来说,一天能游泳几个小时来说,是一项再好不过的运动项目了。

可是对于常年泡在游泳池里,训练强度非常大运动员来说,并没有那么美好。

为了能训练出世界一流的泳速,身体长时间的浸泡也会产生各种不适,长期也会受不了。

但是不能退缩,就算咬着牙也要也要完成国家的使命。

2024年的奥运会上,处在生理期并刚刚发过烧的张雨霏,并没有放弃比赛。

仍旧咬紧牙关,游到了终点,虽然没有拿到金牌,但是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近两天的张雨霏因为肩伤无法比赛,非常伤心,向关注她的粉丝们道歉。

好多网友并没有责怪,反而安慰起了张雨霏,有的还发文祝福。

虽然张雨霏出现在感动中国名单上,有些人存在反对的意见,为此争论不休。

可能这些人并不知道,能靠着自己的努力,为国争光的道路上有多么困难吧!

与张雨霏相比,89岁的老艺人牛犇榜上有名,更加的让人惊讶。

大家都不明白,平平无奇的演员,为什么也能获此殊荣。

牛犇可是当今娱乐圈的“元老”级别的人物,耄耋之年仍旧坚守在演员一线。

没有没有助理,没有经纪人,一个人独来独往。

将事业看成了生命一样,也正是这敬业的精神打动了我们。

近年来娱乐圈的丑态百出,一些艺人行为不规范,甚至有的还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

这种情况下,也正需要牛犇老师这样的引领者,扛起敬业的这杆大旗。

同时,牛犇老师还是我党忠诚的信仰者,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高尚的信念。

牛犇老师的故事,虽不能让人潸然泪下,但也是这个社会的美的一种表现。

时代的进步,会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闪光点。

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并没有忘记,需要我们一步步发现。

轰轰烈烈的爱国信念是感动,默默无闻的付出也是感动。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价值,我们不能单纯的评论这个结果的好坏。

一些网友也希望《感动中国》这个节目能够回归到它的初衷。

希望能在舞台上再次看见那种纯粹而热烈的爱。

感动中国的人事迹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

是我们五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的最好的诠释。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北京日报客户端】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