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治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我们都是行走的波动信号接收器,还是精密的波形信号处理器。那些光影和声音,经过层层处理,映入大脑,使我们形成对这个世界丰富的感知。所谓聪明者,耳聪目明也。然耳目所及,常有所限;视听之间,有实有虚。就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视听之间的虚实世界吧。
电影《盗梦空间》剧照
我们如何识声辨色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先是耳廓把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上使其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等传递到内耳;螺旋卷曲的耳蜗,由外到内不同部位分别对从高频到低频的振动敏感,相应位置的毛细胞感知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听神经;信号最终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
人耳结构与听觉原理
以上四个步骤,像是电子信号处理中“集中放大、阻抗匹配、频谱分析、数据整合”的过程。
人眼结构与视觉原理
对于光波,则更复杂。人眼能看到的光,其电磁场每秒周期变化为400~800万亿次,细胞靠力学为主的机械结构是跟不上了,这就需要求助于电子。眼睛不只要看到一束光,还要看到光的空间分布,这就要有一套成像系统。
那么,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首先是角膜、晶状体等构成透镜组,将光线折射后成像到视网膜上;那里的感光细胞中有一些特殊的分子,其中的电子在光的作用下发生转移与跃迁,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把光信号转变为神经冲动;眼部几类神经细胞将信息初步整理、层层传递;信息最终进入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更细致且综合的感知。这便是“光学成像、生化感光、初步合成、综合加工”的过程。
物理、生理上的
视听缺陷
实际上,人体感知到的信息与真实的世界相比总是存在偏差的。引起偏差的因素体现在物理、生理、心理等多个层面上。
物理层面上,听觉方面,比如耳廓和耳道等声音的传播通道,它们本身对不同频率声波的通过效率是有差别的。耳道的长度已经天然地对3000赫兹附近的频率有了特殊照顾。举例来说,你用纸张卷成圆筒套在耳朵上听声音,圆筒长短改变,听到的声音也有所不同。视觉方面,比如各种频率的光透过角膜和晶状体等折射时,其折射率随频率增加而增大,这会导致它们聚焦到视网膜附近时,前后位置有轻微差别,因而看起来会有一种红色更近、蓝色更远的错觉。
筒状通道对声音具有频率筛选的功能,且随其长度有所变化
生理层面上,听觉方面,鼓膜的共振、耳蜗的尺寸质地、毛细胞的衰退老化等,都直接影响其对声音的频率响应范围,而这些是与人的个体特征有关的,比如年龄、性别、体质等。视觉方面,血管层和神经层处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必然会挡住一部分光,造成一些网状的阴影。同样的世界,在不同人眼里有细微的差别。在具有色盲特征的人群眼里,由于其中一种或多种感光细胞异常甚至缺失,更是与他人所见相差巨大。即使同一个人看同一个物品,也会随着年龄、环境、观看过程和时长,甚至生活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小的偏差,如星芒。我们都知道星星一闪一闪,是由于大气层折射率不均匀导致的。可是即使星星不“眨眼”,也还是会有隐约可见的边角出现,即所谓的“星芒”。很多绘画作品里都对此有所表现,星芒的形状也各有不同。其实它与眼球的不均匀性、非对称性,以及瞳孔边缘的不规则性、衍射效应等有关。
人眼结构的不均匀性等可导致“星芒”的效果
严重偏差,如盲点。由于神经层处在感光层前面,要汇聚信息传递到后方的大脑,就必然穿过视网膜。这个汇聚点上完全没有感光细胞,形成了一个“窟窿”,就是视觉盲点。盲点靠近眼睛偏鼻子这侧,所以如果我们闭上左眼,用右眼观察正前方时,右前方就会有一个区域成像到盲点上,完全不被感知。
神经系统开小差带来的离奇错觉
在心理层面上,以神经系统为主导产生的错觉,就更加复杂和离奇了。比如“无中生有”:盲点那里本来啥也看不到,可为什么我们却没觉得那里有个窟窿呢?其实这部分区域里的图像就是被我们“脑补”出来的。两段矩形条间的缝隙落在盲点上时,竟然会被“脑补”出一段区域,把它俩连接起来。
“视而不见”和“无中生有”
甚至还有“静中见动”:由于人眼对不同色彩对比度的区域的视觉响应时间有差异,加上眼球的微跳和大脑的补偿,就会对静态的画面产生出动态的错觉。
“静中见动”
关于听觉的错觉,同样离奇。有位音频创作者录制了“Laurel”的发音,却有很多人听完后跟读的是“Yanny”。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人对高低频段的敏感性不同,比如对低频段敏感的人听起来就像是“Laurel”,对高频段敏感的人听起来就像是“Yanny”。另一方面,这也跟大脑的识别过程有关,在对基频、谐波、共振峰等进行判定时,会有多个结果。
甚至还存在各种感官相互干扰产生的错觉。感冒鼻塞时,吃东西都不香了;闻着可乐喝着雪碧,猜猜这是什么味道?饭店里偏红橙色的灯光照射着的小龙虾,似乎更鲜、更诱人。视觉和听觉也不例外。摘了眼镜看电视,没了演员的口型参考,似乎台词听起来都变得模糊了。心理学上的“麦格克效应”描述了这类现象: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相互作用,造成对语音感知的干扰。
那么,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呢?世界本身和我们的感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一方面,感官把外界的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被我们感知;另一方面,大脑的神经活动和自身经验,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分辨和加工,有时甚至与真实世界产生较大偏差。视听系统并不只是像摄像头、麦克风那样的单向信息传递系统,而是具有丰富的网络结构和大量的闭环反馈。
所谓“真实性”只是相对的,生物更关心的其实是“合理性”和“适应性”。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我们可以从物理上更好地搜集声音和光线,覆盖更宽的频域和强度,更广泛而精确、理性而定量地认识客观世界。然而,这辅助虽然强大,却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自身进化了千秋万代的、即使有些缺陷却依然精妙无比的感官。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标题《你看到、听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吗?》,作者李治林,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