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发现手书墨迹墓志,比雕刻灵动得多,可惜文物已下落不明
墓志碑版绝大多数是雕刻而成,书法家将原稿写好后交给刻工,经过他们的“妙手”,几乎分毫不差的出现在石头上。我们熟知的《多宝塔碑》《玄秘塔碑》《集王圣教序》均是如此。学界一直有“碑不如帖,帖不如稿”的说法,原因是雕刻工技术再高,也很难丝毫不差的把原稿所有细节都表现出来。
各位书友临摹名碑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就是拓本模糊不清,甚至有的作品全篇只能辨出寥寥几个字。这是因为碑刻完成后,必定要遭遇风吹水蚀和人为破坏,这无疑进一步造成了“碑不如帖”的情况。古代递藏下来的墨迹真品、摹本,在细节方面都要胜过绝大多数碑志。
不过,要说到用笔之自然、书写是情感之真实,帖又不如手稿了,比如颜真卿《祭侄文稿》和“敦煌遗书”。碑、帖、稿各有各的优点,碑刻笔画刚劲,墨帖笔法变化多端、手稿自然真实。那么有没有作品能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呢?答案是有,它就是出土于河南洛阳的《田行墓志》。
这件作品完成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上世纪出土于洛阳,遗憾的是这件文物竟然不知所踪,遍查全网也找不到现存何处,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此作名为“墓志”,却不是雕刻而成,而是以石为纸,将铭文用笔墨写在其上。虽然画有界格,但丝毫没有限制书者发挥,楷中带行,用笔酣畅潇洒,灵动感远胜碑刻。
《田行墓志》写在两块砖石上,砖长约33.5厘米、宽34厘米、厚5.2厘米,共有文字约700个,单字大小1.5厘米左右。字径1.5厘米至1.9厘米。根据落款可知书者为陈涉,他虽无名气但水平一流,丝毫不逊于虞、褚等名家。
此作取法于王羲之《兰亭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以及薛稷、薛曜诸家。书者凌空取势、顺锋入纸,笔笔中锋,起收精巧妍美,笔画瘦劲遒媚。
《田行墓志》横竖提按分明,波磔左右开张,转折处方圆并用。结字俯仰得宜、欹正呼应有序,字内空间留白多。同时受盛唐丰腴宽绰之风影响,此作多以横取势,舒展大方。
在“褚体”盛行唐代时,《田行墓志》也继承了其风格,如用笔结字方正遒媚,但他不拘泥于褚,而是直入魏晋,以“书圣”为师,所以此作还有飘逸之气。唐玄宗书法以丰腴为美,臣子百姓多模仿,李邕、徐浩、苏灵芝皆是如此,陈涉自然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田行墓志》融合魏晋至盛唐诸家法度,用笔一波三折、精熟严谨,手书墨迹更是极好保留了各种细节,实为唐代书法精品,希望有朝一日它能重现世人眼前,再次展现自己的美。
大家对《田行墓志》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