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哉风
战争中,人类的心肠似乎随着时间越变越硬。我们都见识过二战战俘营,比如德国人对苏联人、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残酷无情。但在100年前的一战战俘营中,却发生过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
图:罗伯特·坎贝尔
1914年,英国陆军上尉罗伯特·坎贝尔,29岁的英国陆军上尉罗伯特·坎贝尔在一次战斗中被德军俘虏。身负重伤的他在军队医院接受了治疗,然后被送往德国的马格德堡战俘营关押。
在战俘营呆了两年后,坎贝尔收到了家人来信,称他的母亲患上了癌症,生命垂危。
图:一战中的英军战俘
这个孝顺的囚犯做了一件大胆的事:他写了一封信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请求被允许回家看望母亲最后一面。
作为一名囚犯,他对这封信没有多大期待,但令他惊讶的是,德国皇帝居然同意了,准许了两个星期的“假释”期,只是有个条件:在看望母亲后,要返回战俘营报到。
图:德皇威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
1916年11月7日,坎贝尔上尉踏上了无数战俘梦寐以求的归国之旅,他回到肯特郡的家乡,见到了垂危的母亲并陪伴她一个星期,接着,他信守承诺,千里迢迢返回了战俘营,前后正好两个星期。而他的母亲在三个月后病故。
说实话,德国人这里没有多少人相信他会回来,包括威廉二世本人。有谁会在获得自由后,再老老实实回去当囚犯?如果他不回来,甚至找个借口说生病了无法出行,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个英国上尉按时回来了。
千万别以为坎贝尔心甘情愿当囚犯,回到战俘营的坎贝尔接着就和几名囚犯偷偷在营地外挖掘了一条逃生地道,在一个夜晚越狱逃走。
他们一路逃到了德荷边境,不幸被德国人抓住重新送回营地。坎贝尔在战俘营一直呆到战争结束才得以回国,后来参加了二战,活到了81岁。
图:一战中的战俘
明明可以自由,却乖乖返回;明明返回了,却又忙着越狱。这个英国人是怎么想的?
坎贝尔返回后,对战俘营的难友说,如果他不回来,就没有了责任感和荣誉感,那比死更痛苦。同样,失去了自由当囚犯,也比死更痛苦——所以,他为了荣誉先信守承诺回来,再为了荣誉而越狱。
这个故事是英国历史学家范埃姆登翻阅外交资料时发现的,他惊奇于德国皇帝的慈悲,也惊奇于英国上尉的守信,忍不住赞叹道:即使在一个世纪前,这种敌人之间的骑士精神也很罕见。
图:英军抓获的德国战俘
现成的反例是:同样在一战,一个叫彼得·加斯特雷希的德国士兵被监禁在马恩岛的战俘营中,得知自己的父亲生命垂危后,他向英国战俘部门的领导人请求去看望,却被最终否决了。
正因罕见,才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