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晨宇的一个出场造型,把我乐出了声。乍一看还以为这哥们儿是劈着叉出来的[捂脸]
笑过之后又感到一丝空虚:2004年《我型我秀》推出冠军张杰;2005年《超级女生》横空出世李宇春;2006年《星光大道》李玉刚大红大紫;2013年《快乐男声》孕育了冠军华晨宇……“唱歌状元”层出不穷,但快20年过去了,看各大音乐平台播放最多的歌曲,却还是张学友、王菲……
想想张学友那个时代,每出一本专辑,无论是《吻别》、《饿狼传说》、《祝福》还是《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风》、《等你等到我心痛》,无一不是出一首火一首、火一首背一首。
没有花里胡哨的绰号,但中国的老老少少无一不承认他是“歌神”。
因为歌曲传唱度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张学友即使长着并不帅的脸,与张国荣、梁朝伟比肩,或身处“四大天王”之中都不逊色半分。
有句话说得好:“有风吹过的地方,就有张学友的音乐回荡。”
再回过头看当今歌坛的“实力唱将”和“创作鬼才”们,虽然被种种赞誉环绕、奖项拿得手软,却找不出一个“张学友”。
其实在张学友的那个年代,也没有“歌神”。
这个词是“民间”后来封的,官方只敢说“四大天王”。
而且在“四大天王”中,张学友颜值不高,有几年被公认是“酱油”。
后来“四大天王”都走向了“实力派”,最突出的就是张学友和刘德华,这才“一雪前耻”。
当下,经纪公司们不敢叫“四大天王”了:一是网友和市场不认同;二是歌手没那个实力。
你可能会想到:那个时代有权威的“金曲榜单”啊!有如日中天的香港流行乐坛啊!有宝丽金这样的垄断流行音乐市场的头部公司啊!而且那个年代出的是磁带、碟片、唱片,不是数字音乐……真的是这些原因吗?
换个角度想,若把时代置换,把华晨宇、李宇春、李玉刚们放到90年代的香港流行乐坛,他们会成为“张学友”吗?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不会的。
为什么?简单来说,歌曲传唱度不够、歌曲“不能打”。
豆瓣网友发起过一个小调查:你觉得华晨宇唱得怎么样?4764人参与了调查,竟然有近4200人认为难听。
这个结果是否公正不予置评,不当代“实力唱将”歌曲的传唱度可见一斑。
李宇春的《无价之姐》的版权纠纷出来的时候,有网友调侃:她终于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了,但是“太难听了”。
张杰的歌,网友表示:
“都是不小心听到一小段高潮部分,觉得还行,想去找整首来听,发现还是就原来听的那两句能听而已”。
“歌神”是唱出来的,不是封出来的,他的标准至少要:传唱度高、“能打”。
那问题来了:为何当代歌手大红大紫的那么多,但“能打”的却屈指可数?我们就来详细分析诱因。
王牌对王牌节目里,杨幂问沈腾:“请说出华晨宇的三首歌”。沈腾:“什么?”
沈腾或许知道周杰伦的《菊花台》[呲牙],但一首华晨宇的歌也说不出来。(网友随后跟贴,换了自己也说不出来三首)
可你让身边的70后、80后甚至90后,说出张学友三首代表歌。
吻别、心如刀割、慢慢、如果这都不算爱……随便列吧!
或者我们不说张学友,说周华健、齐秦、李宗盛,也能列出来……
不是你老了不听歌了,当代歌手的歌,传唱度的确不够。
歌唱传唱度的“曲线”变化跟时代有关——90年代的华语歌坛是文艺圈;现在的华语歌坛,是生意圈。
1993年,刘德华、张学友等首次以“四大天王”身份亮相,此后,“四大天王”的宣传铺天盖地……
和《快乐男生》选出华晨宇一样,“四大天王”也是“造星运动”。但目标一样、过程不同。
刘德华于1981年出道,虽有“神颜”用了12年才拿到“四大天王入场券”;
郭富城一样“神颜”无敌,也是训练11年,才占上“四大天王”一席。
“四大天王”的另两位,靠的是实力。
黎明1990年靠《相逢在雨中》打开销量,在入选“四大天王”前已在“红磡”连开10场演唱会。
张学友1984年在业余歌曲大赛中被“宝丽金”发掘,连续两张专辑销量20万,接下来9年几乎年年拿到“十大劲歌金曲奖“……
也就是说,“上位”前“四大天王”都经过了市场考验。“他真的行,才让他上”。
而华晨宇、李玉刚们则不同,不管他们才华如何惊人,都是“选秀当状元”后才开始职业生涯。
选秀的过程是他们“寻求市场认证”的全部过程,这个逻辑是“让他上,他有可能行。”
接下来的逻辑自然就是:“那既然你上了,不行也得行”,这又引出“歌神”难出的第二大诱因……
这个年代“快餐”当道,即使是影视主题曲,旋律好、有味道的也越来越少(央视黄金档“正剧”主题曲还都可以)。
“造星”之故,“音乐作品”离满足大众需求渐行渐远。
张学友的时代,好听的旋律可能包含了怀旧、深情、人文关怀……但现在一提“新歌”,首先会提到“海豚音、怒音、转音、拉长音的freestyle”。
或许我是个音乐青铜,但我明白“旋律是食材,技巧只是佐料”。
因佐料高级不高级,评价哪个菜好吃,岂非本末倒置?
可是你要选秀啊!在选秀节目里,只有炫技、改编花哨的歌曲才更吸晴。
你经常会听别人这样点评“唱得不错却败北”的歌手:歌没选好。
这个意思是,一个有实力的歌手,若没有乱七八糟的音、无改编,铁定要败北。
选歌标准越来越“油腻”了,会炫技的“唱将”越来越多,老实唱歌的人几乎“绝迹”。
好歌应用复合性的标准去评判的:歌词好、旋律顺耳、唱腔“原汁原味”、歌手的风格跟着作品风格走。
但当下好歌是通过包装歌手,来达“流量”、促“销量”的。
所有炒作的“成本”,成名后都会化作“自我膨胀”。
谁会为写出好音乐卧薪尝胆呢?
《王牌对王牌》这种综艺节目中,“花花”有多帅、多可爱主导了他歌曲多受喜爱,而不是歌曲好不好听。
因此有了“阴间音乐”的诞生……
李玉刚也为“人设”所限,歌曲创作必须“个性化”,离经典太远。
“他们只是唱将,没舍得花钱找高人量身定作经典好歌……如果黄霑能帮他们写一首,你再看看?”
“娱乐圈是生意……资本在主导你喜欢什么歌曲,一切最后的指向就是赚钱,音乐的本来属性被改变了”
艺术本是情感表达,但在情感面前一谈钱,什么都变味儿了。
艺术和资本,本就是两伙人、两条路。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悲哀的:就是“歌神”可遇不可求。
就像林青霞、张柏芝这样的美人几十年一遇,有天赋的歌者也一样。
于谦曾说过一句“大实话”:学艺术的最大谎言是:努力就能成功。千万不要被骗,一定是天赋才是最重要的,机遇是第二。”
一个有普通级别的才华的歌手,积累若干年有两三首歌大火,那是努力和机遇的回馈。
比如李玉刚的《万彊》《刚好遇见你》等。
但若要让一个歌手唱30年的歌、且首首被传唱,那就不是努力的问题了。就像李白只有一个、苏轼不再得,那是“上天给这碗饭吃。”
很遗憾,这个时代,除了周杰伦,似乎没有这样的“歌神”出现。甚至周杰伦的“歌神”,严格来讲也应该是“1+1=2”,因为他有方文山。
周杰伦方文山的歌能打,他们心态端得平……
令人唏嘘的是,本来就没有天赋的那一批,却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艺术家。
还记得去年,姓霍的歌手参加《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聊天记录流出来,让我最吃惊的,是他对自己的认知——
“我是艺术家,他们都和我不是一个级别的。”
即使是演唱会人数创下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张学友,也从未称过自己是艺术家。
当代这样的歌手比比皆是,怎么可能孕育出歌神呢?
《我是歌手》当年曾邀请张学友来比赛,张学友拒绝并直言:
“我很佩服参赛歌手,还要给评判来评,那些评判都不知道懂不懂的?”
当时还有不少人骂张学友狂……骂张学友的人可能不知道,行业再不自律“歌神”快成传说了;
而张学友也不知道,现在的歌坛,更像一个“巨型综艺节目”。
“唱将”们的“王牌”,不是歌曲好不好听、传唱度高不高,而是那“跟流量明星谈炫技、跟实力歌星谈流量”的“机灵”[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