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带回月壤样本,美国也想要

2024-06-27     兵器志

在万众瞩目之下,嫦娥六号带着“土特产”终于回来了,返航过程的细节,还有“土特产”如何分配的问题,引起了外界的激烈讨论。

2024年6月25日,中国嫦娥六号返回器精准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预定区域,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探月项目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意味着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更标志着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并成功返回地球。

返航过程中,嫦娥六号从印度洋上空开始,横贯亚洲,最终降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场旅程虽然与嫦娥五号一样顺利,但其中的惊心动魄和技术挑战依然令人惊奇。

从月球38万公里外的归途中,嫦娥六号以高达31马赫的速度,闯过了那恐怖的“生死30分钟”。

这段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尤为突出,当返回器以近乎第二宇宙速度冲入大气层时,必须承受与空气猛烈摩擦产生的极高温度和巨大压力。倘若采取神舟飞船那样的半弹道式直接再入方法,挑战将无比艰巨。

嫦娥六号采取了更为复杂的“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方法,即通过精准控制返回角度,在大气层内实现一次“打水漂”,极大提高了降落精确性及安全性。

这种先进的返回技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深厚实力,更是对人类探索未知的一大贡献。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在半个世纪前就使用了加强防热的方式保证返回器安全,而嫦娥六号则进一步优化了这一方案,使其更适合现今技术条件下从月球返回的任务。

在整个返回过程中,每一步操作的精确性都至关重要。从12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再入,到6500余公里的长距离飞行,再到精准着陆,每一环节都考验着中国航天团队的技术和决策。事实上,这30分钟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人类勇于探索、追求未知的极致体现。

随着2公斤珍贵的月壤样品“安全落袋”,科学界现在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无疑是这些月壤将如何分配,以及中国接下来还有哪些探月计划。

在各大媒体纷纷对嫦娥六号任务的成果表达关注的同时,美国媒体的报道显得尤为突出。

美媒先是夸了一通,将此次任务视为中国在航天和科学领域向强国迈进的“里程碑式成就”。不仅如此,美媒还强调了这些月壤样本对揭示地球、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新细节具有重要价值。

这次任务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技术实力,更加剧了中美在月球和太空探索领域的竞争,并可能增加其他国家政府和科学家对中国太空计划的兴趣。

报道还提到,欧空局计划于十月与中国国家航天局举行会议,讨论未来的合作机会,这无疑为中欧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添上了一笔亮色。

在过去几年内,中国的航天计划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这次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无疑再次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更令人期待的是,中国已经把载人登月作为2030年前的目标,并计划在2031年之前实现火星土壤回收任务,可见中国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

关于月壤的分配方式,美媒却提出了质疑:

其认为中国将首先供给本国及合作伙伴的科学团队研究,三年后才向国际团队分享,可能对全球科学家造成不公平。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一直保持开放和共享的态度。以嫦娥五号任务为例,除了部分样品用于国内研究和博物馆展览之外,还有一部分专门用于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其中包括将样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以及向国际科学家开放研究。

今年4月12日在武汉举办的首次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评审会议,便是中国开放科研成果的明证。

所以,美媒没必要如此心急,试图更早更多的拿到这些月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给你可以,但前提一定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的关系之下。

那么,以后应该如何与中国相处,美国得好好想想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d3e78a2f7136c8c7e98c94f0cb58a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