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故事10:晋文公退避三舍,只为践行诺言

2022-03-14     老叁说娱乐啊

原标题:春秋小故事10:晋文公退避三舍,只为践行诺言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也起源于春秋,也是当时的一个谋略故事。

东周列国 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在国外流亡时,辗转来到楚国,楚成王以国君的礼制接待他。一天,成王在为重耳举行的宴会上问道∶"公子若回国成为国君,可莫忘今日之宴啊?"

晋文公当时答道∶"玉石、美女和绫罗丝绸你们有的是,珍奇的鸟羽、名贵的象牙又是您国家特产,流落到我们晋国去的,不过是你们剩余的物资,不知有什么您可以看上眼的。"

楚成王还是抓着这个话题不放,继续说∶"即使就像你说的那样,我们要一些报答总不过分吧!"

重耳考虑了一下说道∶"如果我托您的福,能够返回晋国,有朝一日不幸您与我针锋相对,我将后退三舍回避您,以报答今日的盛情。若如此您仍不满意,我也就只有驱马搭箭与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 632年,晋文公听从先轸的策略,离间了楚国与齐、秦的关系后,又离间了曹、卫与楚的关系。

楚国被激怒,楚令尹子玉挥军北上,要与晋一分高下。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便下令晋军后撤90 里(古时一日行军 30 里称为一舍,90里即为三舍)。晋军一些将士对面临楚军来犯而自己后撤十分茫然,晋国又不是没有实力迎战,躲躲藏藏,这是一种耻辱的举动;何况楚军在外转战多时,宋国久攻不下,大势减弱,晋军不应后退。晋臣狐偃向大家解释说,国君这样做,是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兑现"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的诺言。如果国君出尔反尔,我们就理屈了。

晚年 晋文公

其实,晋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诺言,另一方面是出于战军考虑,想以此法来激励晋军将士,同时造成晋怕楚的假象,进一步养成楚令尹子玉的骄横情绪,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同楚军会战。

果然,晋军撤到城濮后,宋、齐、秦等国也分别派来了军队,力挺晋文公迎敌而上。

而在楚军中,一些将士见晋军撤退90 里,也主张就此撤军返楚。但是,子玉却主张力战到底,晋军的后撤是惧怕楚军的表现,于是不顾实力悬殊,奋战到底,一直到城濮的一个山头下驻扎下来。结果∶城濮一战,楚军被晋文公率领的联军打得大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d22367e9ce3bfc479fdcef482599f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