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首位加入中国籍老外,拒绝国家补助他声称:我是自己人!

2023-12-11     花西亦花心

原标题:马海德:首位加入中国籍老外,拒绝国家补助他声称:我是自己人!

马海德救助病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年代,无数国人为祖国的复兴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这场与敌人的对抗中,我们用血肉铸成新的长城。革命战士们用他们的英勇驱走了黑夜的悲伤,用热血换来了黎明的朝阳。

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国际友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与我们并肩作战。如陈纳德,史迪威,柯棣华等等。他们用无私和大爱助推着着我们向着胜利迈进。

而马海德也是其中的一位国际友人,他漂洋过海,克服种种险阻来到中国,奋战在中国解放事业的前线。作为一名医生,他真正地做到了大爱无私,终生都在为救死扶伤而奋斗。他为我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海德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在他的心中他就是中国人,他热爱中国的这片土地。他的一生都和中国联系到了一起。

初到中国,投身革命

马海德原名为乔治·海德姆,于1910年出生在美国,其祖籍是黎巴嫩,幼年时家里生活过得十分地拮据。而不幸的事又降临在这个穷困潦倒的家庭里。

马海德一家

马海德全家人都患上了麻风病,这无疑让这个家庭彻底陷入了绝境。后来多亏了一位善良医生的到来,拯救了他们全家。也因为这位医生,马海德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目标,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扶危济贫,这才造就了他后来的人生。

这个梦想不断地在马海德心中生根发芽,他用知识改变着他的人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33年马海德获得了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马海德为了考察当时中国正在流行的热带病,便决定和两个同学一起前往中国,他们首先来到了中国上海。

而此时的中国正在面临着一场劫难,社会处于一片动荡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让善良的马海德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早在童年时,生活的环境就让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看着中国的这些人民,他能够感同身受。他决定留在中国,用他的力量尽可能地去帮助这里的人民。

马海德来到了中国

在上海工作的这段时间里,马海德学习中文,去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他也结识了一批国际共产主义者和一些中国友人,在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马海德有幸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给了马海德很大的启发,马海德认为他应该更深入地走进人民的生活。最终在宋庆龄的引荐下,马海德来到了苏区革命根据地,投身革命中。

这里的条件比上海更加艰苦,贫瘠,一眼看去是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可那颗粒飞扬的片片尘土,却又构成了一幅壮阔雄浑的景色。就像这里的人民,依旧顽强地生活在在这里,苦中作乐。他们对于生活依旧充满了希望。

扶危济贫,无私奉献

马海德的适应能力很强,他很快就掌握了普通话和陕北方言,并融入了这个地方,和一群革命战士们一起开辟这个新天地。1937年2月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将自己的美国名字改为了中国名字——马海德。

陕甘宁地区医疗资源紧缺,他发挥他的所长,提高这里的医疗水平。马海德几乎成为了一个全能医生。他一个人担任了当地的内外科医生,甚至在医护人员实在不足时,他还能给妇女们接生。

仅仅在1944年到1947年这段时间里,马海德救治的病人就达到了4万余人。马海德是个真正心怀百姓的人,在中国革命最艰难时期,他扶危济贫,走遍这片黄土大地,走进山区深处,为贫苦的百姓们治病,给他们带去希望。而这也提高了人民对党的信任。

在马海德的一番努力下,延安第一所医院建成,给大后方的战士百姓们带来了更加可靠稳定的医疗环境。马海德为中国所做的事还有很多,他积极地参与中央的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往来国际,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也为中国争取来更多的医疗物资。

这个外国人,打心底在为中国这片土地奉献他的力量,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了一名中国人。马海德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值得众人铭记和称颂的英雄。建国后,马海德依旧继续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了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

而这也让马海德更加坚信自己就是一名中国人,他热爱中国,他将会始终拥护这片土地上可爱的人民,始终牢记自己身为党员的使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在国家补助外国友人时,他拒绝后说:“我又不是外国人,我是咱中国自己人。”这足以看出,马海德打心底地认同他现在的身份,他为他是一个中国公民而深感骄傲。

在他中年时期,马海德带领一群医护工作者深入研究麻风病,为消灭麻风病奠定了基础,推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马海德的一生可以说是伟大的,他的爱国之情,感人至深,得到“最美奋斗者”的称号是实至名归。

峥嵘岁月,收获爱情

马海德在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中,他不仅仅认识了一群真诚的革命战士,也结识了妻子苏菲。他们可以被称为“红色恋人”。

马海德结识妻子苏菲

苏菲是“延安第一美女”,她不仅长得十分美丽,还十分的优秀。在19岁时她就已经积极地参与宣传反对内战,后来因为局势的动荡,地下党组织将她转移到延安,这才有了后来与马海德相识的故事。

马海德被苏菲的知性善良和能干所吸引,两人都十分地投机,在接触一年后,他们于1940年结婚。在领结婚证时,原本民政厅的工作人员要将两份连在一起的结婚证分开,马海德却说:“别剪开它,我们永远都不会分开。”

结婚后,两人因为工作的原因都十分的忙碌,但这并没有淡化两人之间的感情。

在新中国成立后,苏菲则开始了她的电影工作和话剧表演,而马海德致力于医学研究,两人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苏菲并不缺少马海德的关心。马海德每周都会给苏菲写信,两人的交流很多,他们都在默默地支持着对方的工作,默默地守护着对方,一起并肩作战。

或许他们的爱情没有别人那样的轰轰烈烈,但他们平淡而真实,两人相濡以沫,好好地经营着他们的那个小家庭。1976年马海德被确诊为列腺癌,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马海德还在忙着手上剩下的工作,而苏菲也一直守护在丈夫身边协助他完成最后的工作。

马海德最终还是离开了,苏菲在丈夫去世后,根据丈夫的遗愿,她延续了丈夫未完成的工作,最后苏菲筹建了一个奖励麻风病医护人员的基金会,丈夫的遗愿也得以完成。

马海德家人

马海德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故事,他是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中国人,在中国生活的55年中,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推动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他值得被我们铭记,他的仁心,给无数中国人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他是个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be64432fd54e08787eaccb8f4c2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