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30万敌军追击,19岁战士献一计,毛主席:军中有神人!

2024-09-20   无风却起念

1935年,红军长征到了乌江边。

这乌江呀,水流湍急,两岸陡峭,跟一道天堑似的。更要命的是,敌人早就在江边布下了天罗地网,把桥都烧了,船也全没了,想过去简直比登天还难。

眼看着敌人就要追上来了,红军战士们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才19岁的小伙子站了出来,他给毛主席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

毛主席听了以后,连连点头,说:“红军里有高人啊!”

这个小伙子到底出了个什么妙计呢?他又是怎么想到的这个办法呢?

01

1934年12月,湘江之战让红军伤亡惨重,原本从江西瑞金出发的8.6万余人,经过湘江后仅剩3.5万人。湘江的血战至今仍然让人心痛不已,江水被红军的鲜血染红,当地人甚至流传着“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话语。

湘江一役,让红军元气大伤。而现在,红军的队伍即将面对另一个致命的天险——乌江。乌江作为一条奔腾湍急的大江,横亘在红军面前。江水湍急,暗礁密布,江两岸险峻如削,难以攀越,尤其是在乌江最窄处,江面不过二十米宽,但这却是“天堑”一般的存在。

更糟糕的是,负责阻截红军的黔军侯之担早已命令将江上的所有桥梁摧毁,渡船也全数焚毁,就连附近的木材都被付之一炬,红军眼前的渡江方式彻底被断绝。

02

此时,乌江对岸已经设下重重封锁,守军戒备森严。而红军的身后,则是紧追不舍的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形势十分严峻,红军再也无法承受像湘江战役那样的巨大伤亡,渡江势在必行。

但如何渡江?是摆在红军面前最大的难题。湘江战役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红军的指挥官们知道,如果在乌江被困住,后果将不堪设想。会议上,大家一再讨论,最后毛主席拍板:“渡!必须渡!只有渡过乌江,我们才能掌握主动权。”

刘伯承被任命为总指挥,他立即开始制定强渡乌江的计划。然而,方案很快遇到困难。泅渡、搭桥、行船都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泅渡的人早已被敌军的火力压制,搭桥的木料也全无踪影。面对眼前的局势,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红军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03

就在众人苦思冥想之际,一名年轻的战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名19岁的战士名叫石长阶,是工兵连的成员。

他从小生活在江边,对水性了如指掌,面对乌江的险情,他对连长王耀南说道:“我们可以用竹子来搭桥,没有绳子,就用竹篾代替。竹篾在水里浸泡后会更有韧性,能撑住江水的冲击。”

王耀南眼睛一亮,立即带着石长阶勘察了江边的竹林。他们发现乌江两岸的竹林茂密,竹子的数量足够用来搭建竹桥。王耀南当即决定采纳石长阶的建议,命令工兵连和百姓们一起砍伐竹子,并承诺每砍一根竹子,百姓将获得10个铜钱的酬劳。

竹桥的设计十分巧妙,竹子编成的筐被用来装石块,沉入江底,作为桥梁的固定重心。而桥面的竹板则通过竹篾编织的绳子紧紧连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为了保证桥梁的承重能力,桥面由三排竹子并排铺设,形成宽敞的通道。

04

伴随着敌军的炮火,工兵连与百姓们争分夺秒地赶工,而对岸的红军也用火力进行掩护。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一点一点地将竹桥拼接成形。每一块竹板上,都浸透着战士们的汗水与鲜血。

就在搭桥进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时,红4团团长耿飙突然通过望远镜看到对岸的敌军阵营下方有几个熟悉的身影——那正是此前失去联络的红军勇士!原来,这些勇士在几天前尝试泅渡过江后,成功潜伏在了敌军的老虎洞内,一直等待着支援的到来。

他们的出现,为红军强渡乌江增添了信心。随着竹桥的不断推进,红军士气高涨,所有人都知道,这座竹桥一旦建成,他们将拥有摆脱敌人、争夺主动权的机会。

05

然而,乌江的湍急江水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战士。石长阶在搭建竹桥的过程中,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中,鲜血瞬间染红了江水。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撑住手中的竹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牺牲的那一瞬间,江水翻腾,像是在为这位年轻的英雄哭泣。而他的同袍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接过石长阶手中的竹板,继续将竹桥搭建到最后一刻。

当竹桥终于搭建完成,红军战士们通过这座桥顺利渡过了乌江,敌人再也无法追击他们。这座用鲜血和智慧铸就的竹桥,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道路。

06

毛主席得知渡江成功的消息后,感慨道:“红军里真有高人呀!”他对19岁的石长阶献出的妙计感到无比敬佩。这个年轻战士用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红军渡过了乌江天险,避免了湘江惨剧的重演。

乌江水依旧湍急,但那座竹桥已经成为历史。红军的足迹踏过乌江,继续向前。无论多么艰难的险境,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