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晒出五年级小女孩给自己的信,十分触动。
小女孩说开学了,大家都换了新书包,自己也很想要一个,一方面是确实有虚荣心成分,另一方面自己的书包也确实破了,并且小女孩还非常懂事地说:如果你嫌贵的话,可以拿我的钱去买。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学期开学前,我都会给我的两个孩子准备新书包、新文具,无需孩子要求,一是我的家庭条件可以承受得起,二是我觉得新学期新面貌,这也是一种新学年仪式感的体现。
而看到小女孩的信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孩子真懂事,接下来的感觉是:这个孩子一定很自卑,想要个书包都这么小心翼翼。
如果我是孩子妈妈,看到这样的信我会非常心疼我的孩子,绝不会拒绝。
可是小女孩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孩子的妈妈说:孩子的书包背了五年,买的比较贵,现在又想要个新书包,自己也很纠结,不买吧,怕孩子会自卑,买吧,不想让孩子养成虚荣浪费的性格。
事实上,妈妈此时担心孩子自卑已经晚了,妈妈的回答,从第一句话孩子就开始自卑。
首先,妈妈先强调了自己家庭条件一般。
记得我上初中时,刚刚流行夹脚指的拖鞋,看到同村小伙伴都在穿,当我提出起让妈妈给我买一双时,妈妈的回答是这样的:“咱们家这条件,你还想买这买那?”
从那开始我便再很少给妈妈提类似的要求,对于穿,衣服都是旧了补补接着穿,对于吃,秉承“吃饱就好”的宗旨,从小到大做任何一件事我首先考虑的是“会不会花很多钱”,因为我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会告诉我:我们家穷,我没资格要求太多。
即便到了今天,我早已过上了比同龄人更优越的生活,可是在买任何东西之前我还是会犹豫再大,稍微多花一点钱就有很深的罪恶感。
穷是一个家庭最难承受的硬伤,父母的“哭穷”对孩子来说是永远无法逃离的原始伤害。
据光明社报道,67.87%的年轻人因为经济因素暂时不选择孕育孩子。很多家长对于家庭的贫困实在是难以启齿,常常带有一种负罪感和期盼欲。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家长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语:“我们家穷你别乱花钱”“我们家穷养你可不容易,还要供你读书,你可别辜负我们的一片苦心啊!”
这些看似教育孩子钱来之不易的严厉话语,实际上很容易给孩子一种钱匮乏感,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对金钱产生恐惧感。
父母“哭穷式教育”会让孩子变得畏缩和胆怯
之前看到贴吧有人发问,总是“哭穷”的父母是否会引起孩子过分自卑?
下面有一位答主回答道:
小时候,看着小伙伴有了芭比,想要去摸一下。但那个伙伴“你不能让你妈妈买一个吗?这是我的。”她心里明白母亲是不会给她买的,这也是人生第一次因为家穷而话穷。
看似很小生活场景中的简单对话,却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畏缩和胆怯。
“哭穷”很大程度上,也不是因为“我就是穷人所以我就要哭穷”的逻辑,而是家长自我提升与改变限度的不断缩减,进而转向孩子极强的塑造能力上进行的矛盾转移。
家庭穷的改变难道仅仅要压在一个孩子身上吗?这显然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家里穷是因为孩子过度消费造成的吗?显然也不是。
不是孩子的问题,却让孩子承受伤害,无论父母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哭穷”行为都极易给孩子心理造成负面效益。
为什么父母总爱“哭穷”?
“穷”本身就是痛苦中的挣扎,千万不可把这挣扎的高压线绑在孩子身上。那家长又为什么对孩子这么难坦言家里本来就很穷的真相呢?
第一,少部分家长虚荣心作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没办法接受孩子反过来的质问。
第二,部分家长只是沉溺于孩子的教育者身份难以自拔,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的朋友,本可以站着同一阵营共度痛苦。
第三,只是把“穷“归结于新生力量的不足,而非教育的缺失和思维的局限,对自己的约束和提升意愿的欠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也可能造成家长极度“哭穷”意愿的产生。
家长如何向孩子解释“自己并不富裕”的实情?
到底对于家长而言要怎样去向孩子坦言家庭贫穷呢?其实坦诚相待并不难,但要看家长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方式方法。
第一,家长作为成人要活思想,活动力。
家长自己要坦然接受贫穷只不过是短暂的拮据,而非是阻碍孩子和家庭前进的敌人。
智慧的家长,能在与孩子共同努力下改变,也能为亲子关系增添独家的回忆,而不是非要追求过度的名利。
但要从孩子的社交和成长角度,适当地规避掉贫穷的影响,保留贫穷带来的奋斗与吃苦精神,扬长避短是家长合理运用最有力的证明。
第二,把孩子当作朋友,而非救星。
家长千万不要指望孩子一个人能够解决家庭贫穷这个极其复杂的现实问题,家长自我的改变和提升才是最实际的解决方法。
如果家长作为成人都无法完善解决,可以和孩子商量未来的道路到底要怎么取舍,而非一味的推脱责任,道德绑架。
第三,穷是状态,而非结果。
家长要让孩子理解,穷不是我不能拥有我想要的东西,也不是我就低人一等地表现出自卑和羞耻。
其实穷更是一种“延迟满足”,让孩子明白我只是暂时的,目前的没有,靠自己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是同样可以像其他伙伴一样拥有。让孩子体验由无到有的追求过程,不要一味压制孩子合理的需求欲望,进而导致孩子陷入自我责备,负罪感的思维牢笼。
第四,良好的沟通也同样可以打破对“穷”的认知差异。
清楚认知到“穷”不仅仅有物质上的贫困也有精神上的匮乏,因为家长和孩子本身就存在年龄上的“代沟”,家长当然可以借鉴自我成长经历中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一定也要融合新时代现实变化的实际,积极调整。
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必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恶意攀比和贬低的现象,教会孩子正视家庭贫穷的际遇,反而能更好促进孩子自信的维持。
第五,坦诚就要实话实说,不加修饰。
对孩子的疑问和不解要有耐心的解释,不要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穷上,而是剥开表象看到实质。
无论贫穷带给家庭多大的苦难和拮据,父母都不应该陷入自卑或者、相互责怪的推脱怪圈,而是要合力解决现实问题,多多关注孩子的心态动态变化,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认真坦诚贫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实现心理意义上的“脱贫”。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