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想给大家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湿地公园是哪个公园?
这个问题,对于没有来过武汉或生活、工作在武汉的人而言,可能会忍不住上网搜索一番。但对于武汉人而言,答案一定是脱口而出。
将这个问题进行拆分,即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湿地——公园,能同时对应的这个公园,似乎只有一个——东湖(也许也有人认为是汤逊湖)。
1)是东湖还是沙湖?
东湖,是武汉上百个湖泊中的典范,有“世界明湖、人民乐园”的美誉。它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一体。在武汉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其他湖泊难以媲美的。
但如果,你去过位于武昌的沙湖公园,也曾留意过该公园的整体简述,你会发现“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湿地公园”并非是东湖,而是沙湖公园。
这段简要的开头介绍,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东湖大小之印象。虽说有人认为汤逊湖才是武汉最大的城中湖(并非湖泊那么单一),东湖其次。但在绝大多数武汉人心里,最大的城中湖指的是东湖,也只属于东湖。
那么,这个沙湖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武汉市沙湖公园官方网站,其介绍则变成了——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同时,也介绍了它是武汉市区内环线内唯一的湖泊。
也许,我们需要从“总控面积”着手。
根据沙湖公园整体介绍的第二句进行分析——总控面积377公顷(含水域),其中陆地面积约90公顷(含岛屿)。
377公顷等于3.77 平方公里,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88平方公里。
如此一来,公园内的介绍应缺了“之一”二字——沙湖公园是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湿地公园之一。只是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的介绍依旧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或许是以曾经的沙湖做比较吧。
2)沙湖究竟有多大?
关于武汉城中湖的第一大和第二大,我只留意过汤逊湖和东湖。至于沙湖,不免有些遗憾。今天的沙湖看起来依旧不小,但在多年前,沙湖之大只有武汉人才清楚。再远一些,唯有史料记载。
很多武汉网友称,曾经的沙湖很大,但城市发展之需求,它被填了大半。有网友称:20年前的整个徐东大街全是沙湖水域。那么,曾经沙湖究竟有多大?也许,比网友所知道的还要大。
据记载,100多年前的东湖属沙湖水系,任桐在《沙湖志》中将沙湖与东湖并称为大小沙湖。沙湖面积曾近万亩,湖上船帆点点,碧波浩渺,沙鸥翔集,还设有船埠头,深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青睐。
晚清时期张之洞为减轻水患,修建武丰闸、武泰闸、万年闸等闸坝,湖泊面积有所缩小,但仍达7000余亩。清末修筑的粤汉铁路穿湖而过,路西为小沙湖,又名内沙湖,现已近乎湮没;路东为大沙湖,又名外沙湖,即现在的沙湖。
据官方介绍,内沙湖现实有面积0.134平方公里,外沙湖现实有面积3.197平方公里 。
有网友称,论水域面积之大小,沙湖还不及汉阳的墨水湖(约3.4平方公里)。那么,官方介绍的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有待商榷。
3)古今沙湖的人与自然
历史上的沙湖,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湖泊,深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青睐。其中,能追溯到的名人就有明代楚王朱帧和清末湖北道员任桐。
朱帧是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六子,就藩武昌长达五十多年。其中,沙湖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沙湖边的芦苇常被他制成音质优美的芦笛,故沙湖又曾名“歌笛湖”。
清末湖北道员任桐极爱沙湖之美,自封“沙湖居士”,别号琴父。还在沙湖边仿《红楼梦》中大观园修建了一座“琴园”,为当时聚居武汉的各路文人雅士必游之地。
康有为还曾为之作联:“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遗憾的是,抗战时期,琴园被毁。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自然影响随之而来。沙湖面积越来越小,湖周边高耸起学校、办公楼、住宅楼等,似乎是变成了一个被现代文明建设所包围的自然区。
好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不忘沙湖生态环境的及时治理。城中湿地生态系统给附近居民带来了闹中取静的自然享受。
园内造景颇有江南园林典范,有亭台水榭、竹林花木扶疏。春日赏梅、赏桃李芬芳成为游玩沙湖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说沙湖并不像东湖那般在近几年的旅游发展中,被外地人所熟知。但它也绝非默默无闻,于武昌人的心底是有着一份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