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广告······················
正
文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有一处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天然氧吧”的好所在,这就是山高林茂、身披“绿衣”、生态宜人、美景如画的 蚌峨乡。初夏时节,蚌峨乡千余亩连片油茶树亭亭玉立、摇曳多姿,不仅点缀了大山的美,而今挂满了“致富果”,成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绿色银行”,曾经闲置的土地和荒山“活”了起来。
蚌峨乡油茶林
近年来,砚山县蚌峨乡始终将产业兴旺作为振兴乡村的“牛鼻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以“山”为媒,念好“山字经”,坚持走“靠山吃山”的发展之路,聚焦油茶树种植等高原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一条绿色、高效的发展新路子。
蚌峨乡位于砚山县东南部,属中山河谷地形,地势主要以山冲为主,六诏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呈条状分布纵贯全乡,海拔在1100米—1970米之间,年均气温17.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63.3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在地的红土壤疏松、深厚、排水良好,各项环境指标都非常适宜发展油茶生产。自2016年以来,该乡党委、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招商引商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4000余亩油茶种植基地,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做大油茶规模和产量,打造了绿色持久的脱贫致富产业。
油茶树结出油茶果
两年多前种下的1000余亩油茶树成活率达98%以上,目前长势喜人。 “油茶产业为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搭建了平台,带动周边308户群众就近务工,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目前油茶长势良好,部分已经挂果,进入盛果期后,预计实现农业经济产值100万元以上。”蚌峨乡油茶种植基地负责人何隆友说。
农户在打理油茶
如何变资源为资产、变优势为“钱景”?这是蚌峨乡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该乡积极探索了“基地+致富能手+党员+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兴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逐步得到有效发挥,凝聚力、发展力得到明显提升。村干部充分发挥党员致富“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传、帮、带”,利用掌握的技术、人脉资源等优势,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积极与龙头企业沟通对接,为群众提供资金扶持和产品帮销渠道。在党员带头示范下,当地群众的致富本领得到了提高,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我种植油茶有很多年了,也算是积累了一些有用的经验。每年我都会把群众集中到地里进行培训和指导,希望有更多的群众一起种植油茶树,慢慢增加收入。”板榔村党总支书记王有贤有着10年的油茶种植经验,他种植的100亩油茶成为当地的“样板林”。每次到了油茶施肥期或摘果期,他总会聘请当地收入较少的群众到茶场帮忙,一来让群众打工挣点钱,再者就是将多年来自己摸索出来的油茶种植经验及技术分享给当地的村民,耐心告诉村民该如何育苗选种、施肥除草。
在王有贤的积极带动下,板榔村已经有10余户村民种植油茶180余亩,每亩油茶果可为农户带来2000余元的收入。全乡目前挂果的1000余亩油茶果,预计实现产业增收200余万元,可带动周边群众200余户800余人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蚌峨乡得到生动实践,是砚山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发挥山区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引导和帮助山区群众因地制宜端牢致富“饭碗”,走出致富“大道”的一个缩影。山水通富路,生态好文章,在建设“绿美砚山”的征途中,一座座“绿色银行”生“金”长“银”,一条大地增绿、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生态发展之路正在铺开、延伸……
来源:好享砚山,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家在砚山
01
联系我们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砚山平台
留言区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