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豆妈,最近豆妈的一位朋友十分开心,孩子顺利考上了985,今天豆妈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将朋友的教育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通过我朋友的故事,给予大家借鉴和参考价值。
正 文
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孩子求学十几年,高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而且是对家庭教育的检验。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校、班级、老师无疑对他的成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家庭氛围和教育对孩子的心理、理想、信念和习惯的养成都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方法,平时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在生活中的一餐一饭中,也在对孩子的叮咛和期望中。对孩子过度的宠爱可能使他骄纵,对孩子严厉的要求可能使他压抑。怎样把握好爱的“度”,尤其是家长焦虑的时候,更需要冷静地换位思考,用心斟酌引导和帮助孩子的“技巧”,用实际行动尊重孩子、陪伴孩子,使他感受爱的温度和力量。孩子如树苗,他的成长和成才不仅要有和风细雨,更要有酷暑严寒,要让他感受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激发他的内生动力,脚踏实地实现一个个目标,或许是一次考试的进步,或许是一次大胆的远行,要让他在体验中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
2022年,对我家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儿子如愿考上了985大学,而且专业很理想。他高中获得了数学和化学竞赛奖项,还获评“江苏省三好学生”,高中完美收官。回想高中三年,他在疫情中经历了高一的班级倒数、高二的奋起直追、高三的目标达成。感受最深是我们的相互信任、交流陪伴,还有让儿子在“苦”中的历练……
信任他,陪伴他
儿子从小就很喜欢看电影。高中的时间很紧张,除了节假日,每周只有周六晚上和周日上午不上课,休息的时候他就约同学去看电影,可有时新上映的电影他不喜欢,或者因为疫情电影院不开放,儿子就在家里看网络电视,特别是周六晚上,不管作业有没有做完,他都要先看电影。
看着他把鼓鼓囊囊的书包丢在书房,却雷打不动地每周看电影,我一度很焦虑。
有些经典的老电影超过10年了,他也看得津津有味。我很好奇他选的电影究竟有什么好看,于是干脆我和他爸爸一起陪他看,渐渐地我们也入迷了。忙了一周的工作,投入地看场电影,感觉很放松,很有周末感觉呢。于是每周末我们仨都放下工作和学习、放下手机,很专注地看电影。有次看了部悬疑片,我们一家三口讨论到将近12点。发现儿子的思路比我们开阔,他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远超我们对他的了解。
不知不觉,陪伴儿子看电影也缓解了我的焦虑。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下班刷抖音、看微视频是自我放松的方式,儿子不是机器,他不也需要放松吗?我应当相信他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尊重他放松的方式,何况看电影还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呢。于是,看电影成了儿子的自主活动,什么时候看、看什么电影都由他决定,我们从不干涉他。到他上高三的时候,为了让他在紧张的学习中更好地放松身心,我们让他自己选了一台更大的、清晰度更好的新电视换到客厅,他很开心。
不可否认儿子因为看电影少刷了试题,但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快乐和轻松。正如他在高中毕业典礼上所说的:“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信任,家里自由自在的感觉是我最好的加油站。”
感知生活,助他成熟
儿子的叔叔家条件很好,他有三个鱼塘,赚了钱在苏北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大别墅,每年春节回家,儿子在叔叔家很是惬意。叔叔偶尔会和他讲讲天不亮就起床捞鱼、卖鱼的事,儿子听了在作文里不痛不痒地写过这么一小段。
我和他爸爸商量,得让儿子体会赚钱的“辛苦”。于是经过“精心策划”,2019年他初三毕业的夏天,让他跟着叔叔去乡下的鱼塘去体验一下。8月初的天气格外热,池塘里的鱼一条接着一条翻起了肚皮,他和叔叔、婶婶一起划着小船,连续3天早晨5点到池塘捞死去的鱼,叔叔一边迅速捞着死鱼,一边心疼地说:“唉!天天像养孩子一样操心它们,好不容易养这么大的鱼,简直在捞我们的心呐。”儿子看叔叔这么难过,默默地帮着捞鱼,他每次只能捞得动几条鱼,干了一个多小时,太阳完全升起的时候他就筋疲力尽了,汗流浃背地说:“原来养鱼这么辛苦。”
我们借机告诉他,这是体力劳动,他体验到的是付出汗水却不一定有收获的无奈。我和爸爸是脑力劳动,爸爸设计的那一张张图纸、我写的那一篇篇文章,20几年的工作,眼镜片变厚了,头发逐渐少了、白了,很多时候是平凡的付出,踏实的收获。
那次投入的“吃苦”后,儿子体会到他所读过的《平凡的世界》、《活着》原来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他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将来能做什么。他不仅看电影,还主动关注科技发展趋势、国际国内局势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时他饶有兴趣地看我制作的工作报表,好奇地问为什么一张报表关联了那么多情况。他懂得了学习并不是最难的事,当高一第一次考试他的物理和化学分数偏低时,他立即自己制定了一个“追赶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终于一跃考到了班级前10名。他自创的“追赶计划”图文并茂,效果明显,被校长作为典范在全年级推广。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深远的话题。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变的是爱、信任、尊重,和引导孩子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生活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最有利的说服是经历和参与,孩子是他自己的永动机。作为父母,陪伴他、了解他,和他一起快乐、一起忧虑、一起成长,静待花开就是最好的馈赠。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