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子竟3年不喊爸爸,专家的一句话让父亲脸色大变

2023-03-21   木匠说剧

原标题:5岁儿子竟3年不喊爸爸,专家的一句话让父亲脸色大变

育儿师接到一对父母的诉求:5岁的儿子从2岁开始便不再张口喊爸爸,孩子大多数都是沉默寡言,非常内向;父母说什么也不听,只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这种性格急坏了父母,经过育儿师的观察,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父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沉默寡言的人,除了非必需,很少说话;妈妈则一开口就是指令性的话语,他们很少耐着性子去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只是一味的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

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他们所谓的听话的标准,立马就是打一下后背或者屁股。慢慢地孩子再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也不再开口喊出那声亲爱的爸爸。

无数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打说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受这种教育的孩子往往会有两个极端,一是用沉默的方式独自承受委屈和无助;前面提到的不喊爸爸的孩子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变得暴躁易怒,像父母一样用暴力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总说我们小时候就是挨打过来的,不也是没事吗,现在的孩子真脆弱,打几下就不行。

心理教授都说了,生活环境不一样,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各种新型的事物,他们面对的诱惑更多,需要遵守的各种原则也更多。

去年,重庆两个女孩因为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竟相约跳江身亡,很多网友表示说都说不得,现在的孩子不得了,这可怎么教育呢?难道教育只有通过打说、言语侮辱,伤自尊的方式才能实施吗?

打说不是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唯一的手段,无数个让人心痛的真实案例已经验证这个道理。

孩子遇到任何问题,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99%的教育问题其实都能通过沟通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是缺乏沟通和理解导致的。

身边一位学霸的妈妈从来不打说孩子,孩子依旧十分优秀,学习好,性格也好,这位妈妈分享了她的教育态度:孩子遇到问题之后,好好沟通。

大多数家长听到孩子犯错了,不想写作啦等等,第一反应就是抽出皮带就打,要么就是喋喋不休的诉说自己的劳累,孩子不懂事就是罪恶等,这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和叛逆。

而这位学霸妈妈第一永远是关心的询问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了,为什么这么做。

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权利,让孩子表述清楚自己遇到的问题苦难。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只要父母愿意倾听,他们是很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情绪的。

听完孩子的问题之后,家长心里基本了解个大概,这时候别慌着下结论,先听听孩子怎么看。

询问孩子对这些问题的感觉,这一步是在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去管孩子说的对或者错,父母只需要静静地听着就行了。只有孩子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他才能静下心听你的建议,用冷静的态度去看待现实。

等孩子心态平和一点之后,要询问孩子的看法,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与孩子对话。鼓励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正确,家长先不要急着打断孩子。

很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总是一味地否决孩子的看法,慢慢孩子会失去沟通交流的欲望。

开头提到的不喊爸爸的小男孩之所以选择沉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父母不会沟通。

育儿师观察到男孩儿和妹妹抢玩具的时候,妈妈总会一味地让他让给妹妹,每当男孩想要说什么的时候,妈妈总是听也不听,直接强势地指责孩子不懂得让着妹妹。

妈妈的指责和命令性语言,让男孩心里的委屈和压抑无法得到释放。这些负面情绪经过一日复一日的累积就像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孩子感到孤独和绝望,于是他拒绝说话,决绝和父母沟通。慢慢孩子会变得内向,极端,甚至抑郁。

不听孩子解释,不分青红皂白的单方面沟通是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现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什么事也不跟父母讲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讲了也没有用,父母是不会听也不会相信的。所以一定要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自己,只有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有方向的去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去发展。

孩子的想法可能不够全面,不够时尚,家长一定要适当的给出一定的建议,并讲明其中的道理,最好能够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并尽力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需要的家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