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是所有考研人的必经之路,在复试中,有一些导师会问专业性的问题,有一些则问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复试不像初试一样是单纯的是科目成绩的评比,可能涉及你的科研水平,性格人品,临场发挥,人生经历,甚至于家庭背景,个人情感等可能影响学术科研的因素。那么,在考研复试中有哪些回答是老师一听就很反感的呢?
1. 研究设想
反感回答: 我暂时没有太明确的想法,想进来以后跟着老师一起探索。
这个基本在检验你考研的动机。老师肯定知道有学生就图个学历,但是大家都遵守人艰不拆的默契。
案列:
片面考生: 老师,我的兴趣方向是xxx,虽然我是跨考,但我会利用接下来两三年的时间巩固基础,努力做研究。
(口说无凭,谁能保证读研以后就不重复本科时期的颓废生活)
一般考生: 老师好,其实我一直有关注学界的动态,目前我知道学院的x老师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我拜读过他的论文xxx, 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收获。
(起码知道看看学院老师研究动向,表明你对学术保持关注,有深造可能)
硬核考生: 老师您好,我一直有关注某领域的动态。据我了解,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是xx, 但是个人认为在xx方向上存在不足。经过我的观察,我采取xx方法进行研究,大致罗列出以下的框架,希望老师提点。
(有文献回顾,有研究方法和基本设想,起码证明你有这个潜质,但是容易引起老师追问,务必做好应对。)
2. 专业知识测试
反感回答: 毫无逻辑地背诵,约等于胡说八道。
正确回答:提炼一个最硬核的观点,去论述就OK。时间有限,拒绝长篇大论。
3. 空谈情怀
反感回答: 我觉得我很适合这个专业,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才考研的。
你年纪也不小了,如果喜欢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显得你有点渣。
正确回答:我的确喜欢这个专业,我研读过这个领域几位学者写的书,同时也感觉自己的确缺乏正规的学术训练,希望有幸在读研阶段得到老师提点。
4. 个人经历+实践成果
反感回答: 我没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喜欢的事。
没兴趣是很难做研究滴,朋友。至于经历,社团学生会的就算了,有专业相关实习可以有一点作用。有大创经历会有作用。如果不是太突出的奖项可以不用写。
正确回答:结合个人经历,引出研究问题。
(务必发挥你的鬼才逻辑,充分诠释什么叫“研究源于生活”。)
5. 强凹人设
明星人设大型翻车现场层出不穷,学生也依然有样学样。
算了,谁都有个相当别人家孩子的梦。
反感回答1:我学习认真,喜欢看书,注重细节……
完美诠释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大数据时代,艺人都知道做数据,你还想靠一张嘴让老师信你是个优秀的人???
正确回答:我拿过xx奖学金,协助过老师xx的课题,绩点排名xxx,拿过xx称号,英语水平有雅思托福证明最好。
反感回答2:我读了xxx的名作xx,觉得里面的观点不错,很符合我们的社会现状,所以我觉得可以继续延伸……
A老师:“你这个西方的理论硬套中国现状会不会水土不服啊”
B老师:“诶同学你确定作者原话是这个意思吗?”
C老师: “刚刚有位同学好像也是按这个套路回答的”
(此条对于豆瓣书评式读者而言,基本是最大杀器。有时候面试培训往往会教你套路——没看过书的临时背个目录,看个书评也能搬来用用。要不要把你打回原形,看老师心情了……)
正确回答:我读了xx的名作xxx,其中我认为有个观点不太符合当下趋势,据我了解,后来也有学者xxx对其做出了补充,我认为这个的意义在于……
(批判性思考,同时表现出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认识)
6. 观点冲突
反感回答: 现场跟老师上演学术争鸣
有思想是好事,不如等过了这关慢慢谈。不排除有欣赏此类学生的老师。
正确回答:感谢老师的建议,自己的认识也有加深,回去以后继续琢磨这个问题。
7. 自身定位
老师的套路一般是“你为什么考我们学校”
老师潜台词: “我们学校有什么优势,虽然我也知道,但还是听别人说出来会骄傲一点。”
反感回答: 因为我觉得自己实力不够,清北得不到我,所以努努力剩下的c9里面挑一个吧。诸如此类的发言。
(上面的是段子,但是正式回答千万不要暗踩学校,抬高自己身份,那你狼面就很大了,必须把你票出去啊。)
正确回答: 我以后想在xxx发展,据我了解,xx大学在xx领域取得很多重大成果,师资丰富,所以我必须pick它。
其他:外表+颜值
反感: 外表邋遢,过分前卫。
初试过了也不要放松警惕,复试才是决定你是否录取的关键。
复试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再一次考查,同时也是对个人素质的全面考查,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与待人接物的习惯,所有考研的学子们,衷心祝愿你们能够实现你们的学业梦想其实不管是初试 ,还是复试最终需要的还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只要你能做到这两点,老师一定会青睐你们的,祝愿你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