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楼市并无大碍?经济学家:未来8年,还有4000万套购房需求

2019-09-26   蓝白观楼市

金秋的楼市,没有了上半年的跌宕起伏,多了一丝清凉。

房地产的源头:土地市场,流拍、底价拿地、低溢价不断出现。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日,9月份以来成交价格超过10亿的地块合计52宗。从这52宗土地看,22宗地块是底价成交,占比高达42%,刷新年内最高纪录。同时,只有20宗地块的溢价率超过10%。

值得注意的是,70大中城市的经营性土地流标土地明显增加,总数达72宗,为年内最高。

源头疲弱,中下游的情况也好不了。

据中国证券报近日报道,9月份,多地楼盘开启了降价促销,北京一龙头房企的某高端住宅项目每平方米降价最高近万元,总价降110万元左右。广州、合肥、郑州、武汉等地也有一手房价格下调的现象。

不光是新房,拿二手房来说,一线城市成交量出现了15个月以来的首次下跌,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

表面上看起来,楼市是不是有点“招架不住”了?笔者认为,展望10月份,乃至明后年的楼市,并无大碍。

第一,LPR落地后,会向刚需族进一步倾斜。

房贷利率参考5年期LPR浮动,堪称2019年楼市的大事件,在8月下旬央行发布公告之后,即将在10月份正式实行。

一方面,新规取消了利率折扣,也就是说,10月份之后再买房,不会再有所谓“利率打折”的情况出现,最低水平就是5年期LPR。

另一方面,赋予各地很大的自主权,各地央行的分支机构,可以因地制宜,也就是“因城施策”,在央行规定的基准上,决定要加多少基点。

因为公告中说的是首套房不低于下限即可,二套房是直接加60个基点,以9月20日最新公布的5年期LPR来看,因为目前很多城市还实行的基准上浮,普遍在20%-30%之间,那么,部分库存较高、购房需求迫切的首套房,后续可能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

第二,长效机制已经齐全。

回顾近两个月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措施,既有旧改推进、农地入市的长远举措,又有房地产金融体系调控,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信托规模大幅下降,更有租赁城市试点扩大、租赁补贴发放等利好。

这些措施,仿佛是一张大网一样,把楼市牢牢圈住。

我们更应该发现,这些举措中,大部分都是针对供给端的调控,比如集体土地入市,能够大幅增加房屋供应量,尤其是新增土地匮乏的一二线城市,比如租赁试点城市扩充,既有京沪深等一线大都市,又有郑州、武汉等二线省会,更有徐州、洛阳等三四线地市。

众所周知,需求端是限购、限贷和限售,是应对短期走势的策略。

而供应端的增加,更多针对的是长期,少则几年,长则十数年,只有供给量上来了,投机情绪自然会消退。

第三,购房需求仍在,但会逐步转向理性。

虽然最近几个月的楼市表现不佳,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未来依然存在部分购房需求,还没有被释放出来。

经济学家李奇霖此前发布报告指出,预计未来11年,全国住房需求是79亿平米,而2016-2018三年时间内,就已经透支了11亿平米,占比达9%。

这就是2019年与2016年最大的区别,如果说当时的楼市“顺风顺水”,现在却可以说“面临抉择”,当三四线楼市的房价收入比动辄超过10倍时,房价上涨的动力已经消失了。

但是,房价停止上涨,与购房需求依然存在,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没有了过去几年那样波澜壮阔的涨势,也没有了买房赚快钱的环境,房子的居住属性将进一步凸显。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新动能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家、社科院专家邹士年发表演讲,他援引了阳光资产首席战略官邱晓华的数据:2018年到2025年,可能有一亿多人要进入城市,虽然25到40岁的购房主力人口减少2800万,但城镇住房的配套率从75%提升到90%。

因此,专家认为:按照每年500万到600万套来讲,仍然能够提供8年左右的需求。

也就是说,未来8年,楼市依然有4000万套的购房需求,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10月份乃至未来8年的楼市,虽然“并无大碍”,却不能说是“高枕无忧”。

原因很简单,买房的赚钱效应已经没了。

比如,今年4-6月份所谓的“小阳春”,短短几个月就宣告结束,京沪深的二手房,从2017年直接跌幅近20%,不少山岗上的投资客只能“忍痛割房”,三四线楼市没有了棚改的发动机,靠旧改能萌生出多少需求?

这些都是未来楼市的隐忧,也是房子不再赚钱的明证,作为购房者,应当留一分清醒,房子虽然该买还要买,多留个心眼总没错,不要硬着头皮往楼市里冲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