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将出战前,皇帝秘密授予的“锦囊妙计”,究竟有多妙?

2019-10-26     国史拾遗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对诸葛亮的“锦囊妙计”非常熟悉。最典型的就是在刘备赴江东娶孙尚香之时,诸葛亮付与将士三个锦囊妙计,告知何时可开。第一个锦囊妙计,让刘备娶亲的事情在东吴人尽皆知,在国太的逼迫下,孙权骑虎难下,只得把妹子嫁给了刘备。第二个锦囊妙计,用曹操攻打荆州的谎话将沉迷温柔乡的刘备骗回。第三个锦囊妙计,让孙夫人出面,喝退了东吴追兵。三个锦囊妙计,一环扣一环,完美预知了未来面临的困难,并给出了解决之法。

这只是小说家言。然而在宋朝时期,大将出马之前,却真有皇帝亲手赐予的锦囊妙计,这个锦囊妙计的名字,叫做:阵图。

阵图,就是绘有战斗队形、宿营防御等内容的作战计划。在古代,打仗要讲究排兵布阵,否则乌央乌央数万人一哄而上,这仗也没法打。从春秋时期,就有“鱼丽阵”等阵法记载。《孙膑兵法》里记载了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十种阵法,流传后世。

然而在宋朝时期,阵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宋太宗开始,宋朝各位皇帝都极其热衷于发明创造阵图。宋太宗曾经亲自制作“平戎万全阵”,授予边关大将,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英明领导下平定边患。宋真宗也爱研究阵图,多次拿出阵图授予大臣。连宋仁宗都曾授将士“御制攻守图”。

上有所好,下必迎之,皇帝喜欢研究,各位打仗一般般的武将便开始扬长避短,转向学术。1001年,庸将王超献两份阵图,宋真宗看了非常激动,大大表扬了王超一番。1036年,同样在后世籍籍无名的洛苑使赵振进献阵图,受到宋仁宗的赏赐。此外,还有龙虎八阵图、大行阵图等等。

可惜赵括生不逢时,若生在宋朝,凭理论就能混得如鱼得水。

到后来,甚至连文臣都参与了谈兵论战,创作阵图的行列。

那么这些阵图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呢?这大概是个毫无悬念的问题。1075年,宋神宗和朝廷大臣研究对辽的和战问题,张方平曾经问宋神宗:“宋和契丹打了多少次仗,其中打了多少次胜仗?多少次败仗?”宋神宗答不出来,张方平说:“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八十一次,胜一败八十,或许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战事究竟如何,也可见一斑了。

皇帝自认英明神武,教文臣写作,教武官打仗,后果如何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战争情形瞬息万变,战场地形、天气情况、战斗地点,敌人的兵力部署,这些影响战斗的因素,都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远在千百里之外的皇帝怎么可能提前预料得到?传说中的锦囊妙计,毕竟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

前线将领也很无奈。阵图不符合客观实际,前线大将也是无权改变的。按照阵图排兵布阵,打了败仗,将领责任不大,但若擅自违背皇帝指示精神,临时根据实际情况排兵布阵,胜了也得向皇帝请罪,败了就更别提,抗旨辱国,回家等死吧。

因此谁敢担这个责任?

当然也有例外的,北宋有个著名的战役,叫做“满城之战”。战前,宋太宗照例向大将赐予了阵图,要求宋军列为八阵,每阵相隔百步。北宋军队行进到满城的时候,和辽军骑兵遭遇。赵延进登高瞭望,敌军分东西两路挺进,连成一片,不见边际。情况非常危急,而主帅崔翰却还是按照皇帝亲自赐予的阵图来布阵,每阵相隔百步,彻底分散自己兵力。“士众疑惧,略无斗志”,从将领到士兵都发现这个阵图有问题,行不通。赵延进强烈建议主张改变阵势,将分散的兵力集中为两阵,前后呼应,若有问题,他出来承担。但崔翰不敢,他怕违背皇帝旨意,万一再没打赢,自己就完蛋了。这时候李继隆也出来拍胸脯保证,要是皇帝追究,他也出来担责任。于是崔翰改变了皇帝阵图,因时因地制宜来排兵布阵,最终大获全胜。

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赵延进的老婆是宋太宗前尹皇后的妹子,李继隆则是宋太宗李皇后的兄弟,一个是连襟,一个是小舅子,所以有勇气违抗旨意,又打了胜仗,事后没被追责,而其他从基层辛辛苦苦拼上来,朝中无人的将士,大概率是没这个胆子和运气的。

因此谈起阵图,武将们对其只有俩字:痛恨。武将们多次对皇帝提出,求求你别再发阵图了,好好当你的皇帝吧,别教我们打仗了。

一些有识之士,文臣也提出对阵图的反对意见。1040年,晏殊就曾经强烈建议停止派遣监军,停止向武将授予阵图,给前线将士充分的主动权。

然而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提出的建议对皇帝来说,都是耳旁风。

关键还在于皇帝对于武将的忌惮。五代时期,武将获得了非常大的权力,就连宋太祖也是武将出身,夺了柴氏的皇位。虽然宋太祖自己并未玩什么“中御”、“阵图”的把戏,但那是因为他戎马半生,对将士们非常熟悉,在将士之中有非常强的个人影响力,得人信服,“人不敢辱”,但到了宋太宗及其以后的皇帝,就没有那么大的个人影响力,对自己没信心,对武将不放心,只好靠监军、阵图等方式,限制武将的自主权了。

王安石在一次和宋神宗的讨论中,说的非常透彻,他说,太宗时候,傅潜作为前线大将,连自己的兵将所在,兵力多少,都通通不知道。太宗给他两个卷轴,若敌方这样,就开那个卷轴,若敌方那样,就开那个卷轴。这样用人,只有傅潜,王超这样的庸人才肯为将;但凡稍微有点才略的,谁肯此时出来为将?这一看就是坐等打败仗啊!就凭任用将领这一点,对辽战役,注定就是个输!

对于一个臣子来说,这话确实说得非常的直率透彻了。遗憾的是,这些话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宋朝皇帝大概是抱定一个主意:你说尽管说,虽然不揍你,但听进去就算我输。后果如何呢?后来我们也都知道了。

作者:柠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P0RCG4BMH2_cNUg7j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