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交给侄儿的一项“特殊任务”,我在淮安伟人故里

2019-10-10   懒游的故事

接着分享我的淮安之行。很多和我一样到淮安的游人,一定会去参观瞻仰周总理故居。

周总理故居就在这条淮安区的驸马巷里,这里永远是淮安人气最旺的地方。在淮安,提起周总理,每个人的自豪和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驸马巷里的周总理故居,在游客中心凭身份证在自助取票机上取票,免费参观。周恩来故居大门门匾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有房屋32间,占地面积1987平方米。主要有周恩来诞生地、读书房、周恩来汲过水的古井,劳动过的菜地和厨房,邓颖超纪念园等景点。

除了上述的景点,周恩来故居里还设置了几个图片展,值得游人慢慢参观。

这个单元展出的是周总理每逢家务事,公私分明的动人故事。

1950年夏,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在西花厅前的合影。后排左三为八婶母杨氏。周恩来从未忘记八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承担她的生活和医疗费用,曾两次接到北京居住。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并在北京举行了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第二次座谈会结束后,《人民日报》公布了周恩来给淮安县人委的三封信,并配发了特约评论文章号召全党向周恩来同志学习。

这三封信既表现出周恩来对长辈抚养的感激之情,敬老养老。同时,在对待亲属问题上严格坚持党的立场,公私界限分明。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于部做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1953年,警卫员王雨波关于送周恩来的八婶母杨氏回淮情况的汇报材料。

1973年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室负责人员吴庆彤传达的周恩来关于故居处理的三条指示:不要让人去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房子坏了不准修。

考虑到国家耕地少,1965年初,周恩来交给回家探亲的侄儿周尔萃一项“特殊任务”,把祖坟平掉,棺木就地深埋,上面不影响拖拉机耕作,土地交给集体。回到淮安后,周尔萃和当地生产队的农民一起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周恩来对此非常满意,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支付平坟劳动力的工资和补偿被踏倒的青苗费。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待续,我在伟人故里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