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里有句著名的台词: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都是时事使然。
这句话用到房地产身上,再贴切不过,这些年来,房子就是最大的“面子”。
30年来,中国城镇住宅存量从不到14亿平增至267亿平,统计局上个月公布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9平米;住房套数从约3100万套增至3.03亿套。
资金方面,从1986年到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超过了12万亿,是1986年的1200倍,年均增长24.8%。
销售面积方面,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过去10多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基本都在2000万上下波动,但每年销售的商品住宅面积,却从7亿平米翻倍至接近15亿平米。
今年初,西南财经大学在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报告指出,住房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77.7%,而金融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仅为11.8%。
将近8成的财富配置比例,似乎房子越多,才能证明一个人的地位越成功。
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发布的第三期 “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显示,一线城市93%的新富人群拥有房产,二线城市这一数字为95%,三线城市为98%。
显然,无论是专业的报告,还是社会的风气,抑或是人们心中的认知,已经把房子和富裕程度划上了等号。
但是,“面子”撑的越大,对房企、购房者们就越痛苦,日益上升的负债率,紧巴巴的现金流,不断升高的杠杆率和负债,如同走在钢丝绳上一般。
所以,对目前的楼市来说,丢了“面子”无所谓,赢了“里子”才重要。最近浮现的三个消息,或者说是“暗号”,就阐释了这个理念。
据第一财经9月26日报道,记者获悉,住建部正牵头制订全国统一的房屋交易网签合同示范文本,内容应包括:房屋坐落、总层数、所在层数、结构、面积、户型、朝向、规划用途、容积率、建成年份、卧室和卫生间数量、成交价格,土地权属性质、使用年限,车库、电梯等信息。
报道指出:此举旨在摸清全国150个重点城市房屋基本情况,有望为落实“一城一策”,制定实施房产精准调控举措提供第一手基础材料。
据报道,截至目前,北京全市供应自持租赁住房的项目30个,已开工26个项目,可提供房源约1.3万套;共确定68个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试点项目,已开工21个,可提供房源约2.7万套;商业办公转化、改建租赁住房项目共确定19个,约可提供房间5425间。
对全国来说,这样的举动无疑具有风向标作用。
在上个月,土地管理法修改获得通过,集体土地入市的障碍已经被扫除,这意味着未来有大量的集体土地将入市,这些土地的用地性质不会改变,也不会冲击商品房体系,会大幅增加租赁房和保障房的土地供应。
两个措施联系起来看,楼市未来的路已经很清晰了。
房产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1日至15日,易居研究院监测的13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较8月上半月下降16.6%,较2018年同时期下降10.8%。13城二手房市场延续降温态势。
从环比来看,除扬州外,其余12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杭州成交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幅度高达39.7%。
这似乎跟人们预期中的“金九”盛况大相径庭,二手房市场相当于是房地产的晴雨表,在成交旺季非但没有出现反弹,环比8月份的降幅反而出现了加速,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目前楼市正在回归理性。
这三个消息各有侧重,住建部出的“新招”,为进一步推进房产税提供了详尽的摸排基础,超百城跟进网签备案联网,意味着投机客很难隐藏身影,而集体土地建租赁房、金九表现惨淡的现象,无不昭示了楼市已经远离了赚快钱的时代。
房产研究机构贝壳研究院分析师许小乐近日指出,未来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投资为主”转向“住房消费”。
专家认为,存量时代正在到来,意味着大规模、高速度的房地产投资会慢慢下来。美国、英国当下房屋新开工量与住宅存量的比重不到1%,北京上海大概在2-3%左右,全国目前仍然有5%左右的水平,未来都会继续下降。
因此,国家会重点发展租赁市场,这是对过去20年住房政策的纠偏,是解决当下即未来住房不平等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二次城镇化、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住房消费”这4个字,说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房企要转变高周转、拿地、盖房扩张的旧思维,更多的参与租赁房建设、旧改项目。
购房者要转变自身的置业理念,以前买房是为了面子,现在房产是“里子”,满足居住属性即可,只要租赁房的规模够大,只要租房者能跟购房者享有同样的教育、学区、医疗、商圈、公共交通、就业等资源,楼市的长效机制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