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长工作繁忙,抽不出太多时间给予孩子陪伴,很多时候会对孩子存在一种愧疚心理。
因此,每年儿童节时,家长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过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儿童节,来作为对于平时缺乏陪伴的补偿。
但仔细想一想,一年365天,难道仅仅儿童节这一天的陪伴付出,就足够了吗?
美国诗人艾米丽迪金森说: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对孩子而言,如果家长平时对自己疏于陪伴,仅仅儿童节这一天被用来弥补亏欠,反而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巨大落差,使孩子伤得更深。
说句实话,如果真这样的话,这种“变味”了的儿童节还不如不过。
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
孩子需要的是天长日久的陪伴,而不是父母“诈尸式”突然的疼爱,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
有经验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很多两三岁的孩子都有一个口头禅:
“妈妈,你看我!”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看见,这种看见就意味着被联结,这是孩子的本能需求。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找了一对母子,他先让母亲和孩子热情互动,孩子很开心,响应也很积极。
紧接着母亲换了一张毫无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是面无表情。
开始的时候,孩子有些愣住了,试图尝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但母亲依旧不理不睬。
最后孩子终于忍不住,伸出双手对着母亲嚎啕大哭。
采集了大量样本后,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发现:
0-6岁的孩子会将父母作为自己的镜像,喜怒哀乐、心理状态都与他们紧密相连,童年时期父母的陪伴对孩子异常重要,尤其是孩子人格成长之前,可以说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脆弱、懵懂,所以有一种强烈的被父母看见的需求。
如果从小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情感需要和安全感,那么长大后就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试图利用一切方式来弥补小时候的这份遗憾。
女演员春夏26岁时就获得了金像奖影后,妥妥的功成名就了吧?
但她谈到自己面对亲密关系时,却满满的都是恐慌和不安。
春夏出生在云南,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坐牢死在狱中,可以说基本没能获得父母的陪伴。
并且由于长期缺乏管教,让她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偷窃、早恋,有次犯错被家里的大人关在家里暴打,整整跪了一天一夜。
在陪伴缺失的童年里,她饱尝孤立、痛苦、被欺负的滋味。
以至于她后来长大,变得敏感又脆弱,害怕与人亲密,不想花精力去维持一段关系。
她说,担心自己没有维持幸福的能力。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会帮孩子形成“内部工作模式。
如果孩子能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
但如果父母早期陪伴缺失,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使孩子对自身形成不好的印象,觉得自己不仅不被父母欢迎,还不受任何人的欢迎。
这会导致孩子长大后,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婚恋关系,乃至于对孩子的健全人格产生影响,一生受伤。
肯定有家长觉得,每天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
对于那些实在是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又想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爸爸妈妈来说,每天10分钟的高质量游戏时间就足够了。
就算工作再忙,每天10分钟的时间总能抽出来吧?
当然,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高质量”。
有些家长在“陪伴”孩子时,自顾自地刷手机,任由孩子自己玩耍,这自然称不上是“高质量”。
高质量陪伴指的是融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将自己的IQ和EQ降到与孩子相当的水平,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实现亲子间的交流。
这种陪伴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绘本共读,也可以是一起唱歌跳舞,任何一种需要亲子全身心投入的活动都可以。
只有父母平时能做到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才能治愈亲子关系,让孩子不再翘首以盼每年的儿童节,因为每天都可以像儿童节一样,与爸爸妈妈有特定的亲子时间。
歪妈结语: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小时候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儿童节到了,希望大家陪伴孩子每一天,不仅仅是儿童节。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注意给予孩子陪伴吗?
我是@歪妈,家有萌宝一枚,专注于孕期、育儿方面的知识研究,更多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