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得又快又扎实?是先看再听还是先听再看?

2019-07-29   少儿脑科技小课堂




一项新的研究可能揭示出学习语言、教儿童识别颜色甚至学习复杂理论的关键。

这项发表在《认知科学》上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如果在听到物体描述之前先看到该物体,那么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及所有年龄段的学生,都会学得更好。该研究建立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不一致”的环境中学习,这种环境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或令人分心的噪音。

达特茅斯大学的研究助理Timmy Ma说:“了解学习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可能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环境常常会使学习过程复杂化。例如,老师和助教一起教同一门课,学生需要适应不同老师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方式。何况即使是同一个老师,也有着不同的说话和行为方式,这些都使学习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故意提供了容易混淆的信息,以模拟学习环境中存在的不一致现象,研究任务是分别使用两种学习方法,来学习三个角色的名字——“yosh”、“wug”和“niz”。

第一种方法是“对象-标签学习”,即学生首先看到一个对象,然后再看到该对象的标签。这意味着学生在被告知一种颜色的名字之前先看到这种颜色,在听一种物理力的正式名称之前先听到关于这种物理力的描述。

第二种方法是“标签-对象学习”,学习过程与第一种方法所使用的顺序相反。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将人物图片和名字匹配起来。信息的呈现是有意误导的,目的是看看究竟是对象优先组还是标签优先组更容易处理不一致的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先看到物体再听到物体名称的学生,即对象-标签学习者,比先听到物体名称再看到物体的学生更好地处理不一致的信息。

研究人员发现,在听到物体名称之前就与该物体互动的学习者表现出“频率提升”的能力,即处理嘈杂、不一致信息的能力,以识别和使用最常用的规则。

例如,当老师交替使用“soda”或“pop”来描述碳酸饮料的名称时,使用频率提升的孩子将学会使用最常用的那个名称。

频率提升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学习者也会比教师更一致地使用该规则。



“很多人在教孩子识别颜色时,找不到好的方法,只会告诉孩子‘这是蓝色’,然后指着一个蓝色的物体。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呈现的顺序实际上很重要,首先看到物体会让人更容易联想到它的名字,” Ma说,他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攻读博士期间进行了这项研究。

研究小组还利用数学模型来证实观察结果,并对不同类型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提供了理论解释。

“本研究将实验与一种新的数学模型相结合,以证明对象-标签学习者能更好地处理不一致的信息。令人振奋的是,数学理论进一步证实了观测数据,” Ma说。

根据研究小组的研究,理解了人们如何学习,我们就可以将之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外语学习程序可以先呈现图片,然后显示物体名称,以便学习者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结果也适用于数学、科学或其他任何需要学生进行类似联想的学科。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数学教授Natalia Komarova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

少儿脑科技小课堂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7/190724120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