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的国产剧非常多,有人爱上了“现男友”,有人嗑上了“博君一肖”cp。
说白了就是巨甜,而且越看越上头,嗑糖面前都丧失了冷静的评剧标准。
但这次《小欢喜》爆了!却是一点都让人欢喜不起来。
其实剧情很简单,就是讲三个家庭里的四个孩子,备战高考的故事。
一人备考,全家作战。
这仨家庭几乎涵盖了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家庭种类,分别是虎妈猫爸家庭,单亲家庭,官爸爸家庭。
四个孩子分别是叛逆少年型,天生学霸型,资深学渣型,别人家孩子型。
如果把这些家庭和孩子排列组合,好像所有人都能发现一点自己的影子。
按理说,主角是中年人,剧情是备战高考,核心是教育孩子的电视剧,对年轻人没啥诱惑力,但我却看的津津有味,每天坐等更新。
这是为什么?
我想,这部剧最吸引公子的,是“真实”。
1、无界限+控制欲,是最绝望的绑架
《小欢喜》中的单亲妈妈宋倩和女儿乔英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让网友大呼“太虐心了”。
英子被妈妈的控制欲逼到跳河!她站在河边歇斯底里吼出的那句话,足以让所有为人父母的都胆战心惊: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这是多窒息的爱才会让一个小女孩这样啊!
宋倩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母亲。
一上高三,乔英子就被告知:与高考无关的通通都不能玩,一切与学习为主!
连梦想都要被剥夺,只剩下700分这一个唯一目标。
为了陪女儿高考,辞职,一心扑在女儿身上,一扇隔音玻璃窗,女儿像是被她360°监视的犯人,没有一点私人空间。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和压抑。
当女儿受不了要反抗,妈妈就是出杀手锏“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看,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妈妈经常对我们说的吗。
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直接钝化了他们对孩子成就的认知奖赏,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成就感,没有向上的动力,变平庸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像很多网友的评论所说,代入妈妈的角色你会心疼宋倩,代入女儿的角色,你又会为英子感到委屈。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宋倩对英子这种“全包围式”的母爱。
再懂事的孩子,面对这种“全包围式”的母爱,也会窒息。
宋倩的身上,有很多中国母亲的影子,让人又爱又恨,把梦想和期望都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
吃什么、穿什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结婚、过怎样的人生,他们都要来插上一脚。
当付出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当爱变成了一面“为你好”的旗帜,当给予也变成了一种经济控制手段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划下一道道伤痕。
这样的爱,只会让双方都痛苦,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2、教育孩子纯靠吼
这部剧有多真实呢?我们尽管隔着屏幕,却好像自己就是那个被怼的儿子,感受着被妈妈碾压支配的恐惧,很典型的中国式妈妈。
这句“不要叫我妈”的台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孩子大概都听自己的父母说过。
还有一句特别伤害孩子的话:“你看看人家”,永远都在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
童文洁着急儿子的成绩,总是吼他,其实只是因为爱他又很着急他的学习状态,所以靠吼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靠吼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不应该犯的错。
如果论吼声的好处,不过是家长自己在吼完之后,心里觉得舒坦不少。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超限效应”,就是说:
总是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对他,他的心理就会引起极度不耐烦,越是这样他就会越会逆反。
张弛有度的教育,更能让孩子一生受益。
3、别人家的妈妈
有“别人家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别人家的妈妈”。
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呢?
温柔而坚定,细腻又包容,知足且上进。
从学业到爱好,一直尊重孩子的选择,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
《正面管教》一书里曾说道,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又感受到了坚定和安全感。
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次成长的机会。
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次谴责的机会。
养孩子,就是一个在对错中不断翻译我爱你的过程。
这部剧名字叫小欢喜,但是展现的却是真实的人生:想要努力考清华的,不一定考的上,为了讨好父母一味妥协的,最后只会压抑到两败俱伤。
正如《小欢喜》主演黄磊所说,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时也会在两代关系中形成一个循环。
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教养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
与所有父母共勉。
关注颜公子,变美路上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