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北京“中轴线”由此得名。
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串联起了鼓楼、钟楼、景山、故宫、太庙、天安门、天坛等主要建筑群。它见证着晨钟暮鼓,红墙黄瓦的时代更替,也描摹着人们的生活轨迹。
近日,人文探索演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播出,旨在以现代方式与网友们探寻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中轴丈量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与宋轶、罗一舟、张小婉等组成中轴时空旅行团,一同踏上“中轴时空列车”,穿梭于北京中轴线上700余年的故宫、太岁殿、永定门等地,带领观众共同开启了一段探索传奇故事,见证高光时刻的文化之旅。
口碑好热度高
文化传播找到了新方向
“文化综艺也能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讲述了很多知识。”
“画面质感、特效、剪辑、文案都很好,用心做节目,观众是看得到的。”
“古人的智慧,看得我热血澎湃,这才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文化综艺!”
节目播出后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纷纷加入了对节目过程以及制作的讨论,点燃了对传统文化的激情。同时,《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也受到众多主流媒体的盖章肯定,光明网、首都广电、北青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等发文,共同见证传统文化的流行。
节目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好评与点赞,离不开节目的匠心创作。作为“中轴丈量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邀请到一众研究北京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专家学者“坐镇”,在他们的亲身实践和讲述下,了解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既有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带着宋轶、罗一舟进行沙盘推演,学习古人测水平、画圆、识日影的办法。也有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带领他们以宇宙中的布局对应北京城的设计,见证这天人合一的理念。
用脚步丈量历史文脉
用匠心传承华夏美学
这条汇集了古代建筑技艺精华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物质见证,也是儒家文化等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因此时空旅行团对中轴线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期节目,单霁翔院长邀请了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经理李彦成,他是永定门重建的见证者,“从地平线发掘,打灰土、垒石、立柱、砌砖,一步步地建成,看着永定门就跟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对每个结构、步骤、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
在现场,时空旅行团成员们看过了做木构件地仗的流程,这一技法就包括十三道工序,完成一整套地仗工序至少需要45天,每一遍都得干了才能进行下一道。这种耐得住性子钻研的匠心精神让罗一舟和宋轶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
永定门按照“原位置、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的文物保护四原则进行复建,根据故宫博物院的十五位老先生传帮带保留下的工艺,以“修旧如旧”为准则复建,李彦成表示“我可以拍胸脯说,这永定门到什么时候都是典范。”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最长的中轴线,它既是一条历史之轴、文化之轴,又是一条发展之轴、未来之轴。在保护传承之外,这条中轴线也需要发展,需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文化和建筑的精彩。
“国家建筑师”团队核心成员苏一峻与120位有志青年,在虚拟世界里实现对未来中轴线的畅想,完整一比一复刻了故宫的模型,72万平方米的院子、1200栋古建筑,九千三百七十一间房子,使用一亿个方块对结构布局进行了复原,用像素的方式简化成年轻人理解的表达,再现传统瑰丽。
团队中有九五后的“国家建筑师”们,还包括对古代建筑十分感兴趣的高中生、大学生等200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充分了解和吸收古籍资料、实地考察、看单院长的采访,参观未对外开放的区域,历时六年终于完成。苏一骏表示自己在搭建模型过程中“像是活在故宫里面,蒙着眼睛都能找到路”,这份了然于心的熟练和对文化的热爱让时空旅行团的成员们十分震撼。
罗一舟称赞,虚拟技术可以让全世界的朋友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紫禁城的魅力;单霁翔院长也认同用数字技术再现北京城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他们的深入研究,将来会把更多细节再现。
学知识诉感悟
以实际行动展现传承新力量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创新性打造“中轴时空列车”概念,带领观众穿梭在1271年至今各个不同历史的人文场景,突破了时空维度限制,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打造极致的追综沉浸感——通过影像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打破了物理空间与时间概念的隔阂,全感官体验中轴线文化,全身心感受鲜活历史。
同时,宋轶与罗一舟作为时空旅行团的嘉宾,跟随单霁翔院长亲自接触了“中轴知识”,深入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他们来到先农坛的太岁殿,听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讲述中轴线对应古代星图背后的文化意义。
他们还参与到了永定门的复建工程中,宋轶清理永定门的牌匾,表示“第一次走到牌匾的平行处,无数次从这里走过,没想到会爬上来,这种经历十分难忘”。罗一舟清除完城门上积攒多年的风筝,利用永定门的修复进行清理,使它恢复往日的尊严,也为中轴线的保护,永定门的壮美做出贡献。
在工作过程中,宋轶发现永定门城墙的砖的颜色都是青白不一的,原来这其中有着令人感动的故事。1996年城墙危在旦夕,单霁翔和同事们发起了“爱北京城,捐城墙砖”活动,全北京人都来参加,募集了54万块古城砖,重建了永定门。这份团结令人热泪盈眶,两人不禁赞叹“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齐心协力完成的事情。”
李彦成把当年一起参与工作的老伙伴们都邀请到了现场,单霁翔院长表示“28年没见,但看到他们过去的场景都在眼前浮现”。这些为北京城墙修建、城门修复做出很大贡献的人,这些饱含着“技艺和记忆”的一砖一瓦,成为中轴线上最美丽的风景。
在第二期节目过程中,罗一舟与宋轶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表示自己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宋轶也在后期的采访中表示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跟它这么近得接触,有跟历史交流的感觉。“以前只觉得是壮观的美景,但我没想到背后有这么多深刻蕴含的中国文化,它是无数辈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缩影。”
七百五十多年的岁月流转,无以计数的仁人志士,为这条中轴线倾注心血。无处不在的创新与传承宛若时光之舞,映射着中轴线的壮美与无限未来。单霁翔在节目中表示,“文物修复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翻新,而是说要恢复传统建筑当年的风采,延长它的建筑寿命。这个它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它同时也是他们那一代人们对于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的一种付出和一种见证。”
作为中华文明秩序和美学观念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轴线是无数人倾注心血的产物,这种中国之美,需要匠心传承,我们需要致敬历史的馈赠,也需要致敬一代又一代为文物保护工作呕心沥血的传承人,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工匠精神。
讲述凝聚了匠人们匠心、感受北京中轴线岁月的再生和延续的《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正以全新的姿态将各段文化之旅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