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老人持有两把枪,民警上门收缴遭拒,他有什么特殊身份?

2022-09-23   遥望春风

原标题:山东一老人持有两把枪,民警上门收缴遭拒,他有什么特殊身份?

1996年7月5日,枪支管理法正式通过,10月1日开始实施。从此,普通人持枪变成了违法的行为。该法律实施后,全国各地公安部门开始收缴民间的个人枪支,并鼓励人民群众举报。不久后,山东莱芜县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口子镇北山阳村有一位老人,不仅有枪,而且还是两把,除此之外,还有一把特殊的匕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民警很快来到老人家里,先是耐心地提醒老人:“老人家,我们收到消息说你家有枪。目前国家不允许个人携带枪支。我们希望你能把枪交出来。”老人一听是要收缴自己的枪。于是,就走到自己的房间里拿出了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两支闪闪发光的枪和一把锋利的匕首。

滕西远的两把驳壳枪

两支手枪都是驳壳枪。老人对民警说:“这两把手枪和匕首跟随自己多年,几乎每天擦一次,交不了。”说完,老人又从箱子里拿出一张纸。民警走近一看,这张纸是解放军6202部队开的持枪支证。换句话说,老人的双枪和匕首是合法的。那么老人到底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呢?为什么可以带两把枪?

滕西远,1925年10月出生于山东莱芜县北山洋村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里,家里有五个兄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贫穷的农民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小时候,父母因天灾人祸去世,他只能在两个哥哥的照顾下成长。

但是家里的情况真的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滕西远的大哥为了混口饭,主动离家参了军,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请假回家给弟弟们带回来一些吃的,并给滕西远讲一些军队的经历。不久,二哥也参了军。后来因为战争频繁,两兄弟不能及时回家看望。所以家里的负担落在了滕西远的身上。

为了让两个弟弟填饱肚子,不到10岁的滕瑞元四处讨饭谋生。但战乱时期要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最小的弟弟最后被活活饿死。

1937年,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的炮火烧到了滕西远的故乡,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像地狱的恶魔一样烧杀掠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滕西远和弟弟只能东躲西藏,苟延残喘地活着。

一方面是穷凶极恶、握着刺刀的日本鬼子,另一方面是粮食不足、挨饿受冻的穷困局面,为了能活着,滕西远也像大哥和二哥那样选择了参军。由于滕西远四处逃亡和挨饿,再加上人长又黑,到了军队以后,大家给他起了“滕黑子”的外号。

那时候的滕西远才13岁,又加上身体瘦弱矮小,部队分配装备的时候,给他的不是什么机枪大炮,而是一个不到20厘米的匕首作为防身武器。

滕西远参军后不久,部队听说日本鬼子要进村扫荡,特地召开了动员大会。动员大会上,首长说了很多话,其中有一句话即使是8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记忆犹新:“谁是英雄,谁是狗熊,就看谁敢能砍鬼子的脑袋!”当时滕西远听到热血沸腾,心里暗暗发誓:“我要做英雄!”

不久后,日本人果然来到村子里烧杀抢掠。滕西远冲出敌人包围圈时,意外地发现自己身后跟着一条“尾巴”,鬼子手里有枪,但已经丧失人性的鬼子似乎并不想就一枪结果了滕西远的命。他想慢慢折磨他。

滕西远并没有太惊慌。因为他知道,猎物不是自己,而是鬼子。因为他和两位战友早就商量好了,他们设伏把鬼子引到猪圈旁边,然后三人一起合力杀死鬼子。很快的,鬼子随着滕西远跑到了猪圈旁边。正当鬼子拿出刀子向滕西远刺去时,埋伏在两边的战友冲杀出来,三人合力制服了鬼子。而滕西远趁机掏出手中的匕首,刺穿了鬼子的脑袋。入伍不久就杀了一个日本鬼子,滕西远的名字一下子在部队里传开了。

这件事过去没多久,滕西远跟随着部队参加了一场激烈的战斗。1940年5月中旬,日伪军约1000多人“扫荡”了泰山区抗日根据地莱芜东部地区。5月19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主力决定伏击这股部队。不久后,敌人在我军的诱惑下进入了我军早已布置好的口袋。只听司令员廖容标一声命令,战士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

在这场战斗中,滕西远表现得非常勇敢,他使用一把驳壳枪击毙了6个鬼子。在与敌人肉搏中,已经身中鬼子一刀的滕西远,没有后退一步,他用手中的匕首在受伤的情况下,直接反杀了鬼子。

这场战斗,我军击毙200多人,缴获了敌人大量的武器和装备。这场战斗,滕西远荣立一等功。在表彰大会上,司令员廖荣标将驳壳枪交到他手里,并说:“好样子滕黑子,这是对你的奖励。”这一年,滕西远才15岁,从那以后,这把反驳枪一直跟随着他。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战争并没有结束。1946年6月国民党派遣30万部队进攻解放区,内战爆发。那时,滕西远已经是一名年轻的“老兵”,为了迎接真正的和平,他接受了部队的整编,进入了粟司令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第七排炮兵连当了一名连长。

有一天,滕西远带领着一个战士在驻地附近巡逻。在山坡上,他发现了一支200人的队伍正在偷偷摸摸的靠近我军驻地。这支队伍配备迫击炮等精良装备。这200多人的队伍出现了,让滕西远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因为当时山坡上只有他和一名战士,而对方的推进速度,根本就没有时间通知部队。

怎么办?除了手里的手枪和战士手里的冲锋枪外,他们手里还有三枚手榴弹,两个人怎么可能打得过装备精良的200人的队伍?

善于游击战争的滕西远很快地想到了对策。他让战友安静地潜入更远的地方,然后躲在茂密的树丛中。滕西远向敌人投掷手榴弹,大喊大叫,战友则是从另一边向敌人开枪。就这样,又是枪声,又是手榴弹声。对于突如其来的袭击,敌人吓怕了。他们以为被我军包围了。

巨大的枪炮声一响,引起了驻地我军的警觉。不久后,我军对敌人展开了围剿并全歼。打扫战场时,滕西远和战友们发现,这200多人的队伍实际上是国民党11师的精锐。因此,滕西远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这一次,粟司令亲自授予滕西远一枚一等功奖章,粟司令高度评价他的机智和勇敢,并把他从国民党缴获了一把驳壳枪交到了滕西远的手中。从此,滕西远成为了部队中,最有名的双枪连长。

中间滕西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滕西远遵照上级的命令驻扎在了福建某处。看到国内战争快结束,很多战士选择退伍回家,滕西远也有这个想法。但是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滕西远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参加了这场战争。1953年3月,滕西远所在的部队在朝鲜马平里与美军进行了一场战斗。

由于志愿军武器装备与美军差距很大,我军决定采取穿插作战的方式,包围敌人,歼灭敌人。滕西远部队接到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到达伏击点,但在行军过程中被一辆坦克挡住了去路。为了快速清除障碍,滕西远来不及细想,他拎着炸药包向坦克的位置前进。

战友们都非常担心,滕西远也抱着牺牲的决心,誓死也要完成任务。幸好,在这次爆破中,滕西远成功地炸毁了敌人的坦克,再次荣立一等功。而他也成为了一位爆破英雄。战争结束以后,滕西远选择了退伍。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如果不是两把驳壳枪惹的祸,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在山东的还有这么一位战斗英雄。

结语

滕西远从13岁从军到28岁退伍,他在15年的从军生涯中,先后立了3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3等功。他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功臣。

脱下军装后,他深深隐藏了自己的功名,继续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但无论干哪一行,他都会尽忠职守。

而奖励他的两把手枪,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对于滕西远来说,这两把枪已经不是武器了,而是自己心爱的艺术品。

2021年,滕西远老人已经96岁高龄,也许有一天英雄会迟暮,但是他英雄的事迹将会广为流传,而他的爱国精神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