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大多数参加革命的将领都是背井离乡踏上了征途,他们明知道路程艰险,仍然无所畏惧,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奋勇直前,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是他们不顾及家人的思念,而是他们知道先有国才有家。很多将领一走就是二三十年,正如诗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52年,有位军区司令回老家,结果被母亲打了一耳光,这其中都发生了什么事呢?
在黄安县的一户普通农家,一位老母亲还在做着琐碎的家务,这时她看到一位军官站在了门口,以为是路过的客人,结果细看之下,她楞在了那里,接着泪水从她的眼眶里控制不住地涌出,她抬手就给了这位军官一记耳光,哭着说道:“你当初不是学打铁吗?”这位挨了一巴掌的军官就是某军区的司令员贺健,在参加革命前他的名字是喻安良。
然而,两年后,革命队伍要转移,这就意味着贺健要离开革命军队,一面是遵守孝道,一面是保家卫国,贺健还是选择了后者。为了让母亲放心,他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称自己已经18岁,该出去学门手艺养家了,母亲听到后非常欣慰,认为儿子终于有了“正事儿”,便问他打算学什么手艺,贺健告诉母亲,他要去学打铁,母亲感觉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便放心让贺健离开了家门,只是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战争一直没有停过,贺健惦记家中母亲,可他根本没有时间回家,一是怕家人受其牵连,二是战事紧张无暇顾及,他把身心都投入到战场上,就是早日能够胜利,回到家乡探望母亲。而他的母亲一直在打听他的消息,以为儿子真的去学打铁,结果人走了就再没有消息,当时国内四处都是战火,她一度以为儿子再也不会回来了,只能把这份思念之情埋在心里。
1952年,身为司令的他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机会,都说近乡情怯,在贺健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二十多年未回家,村里还保留当年的模样,当他站在家门口时,看到年迈的母亲已经累弯了腰还在忙农活,他眼睛是热的,心是痛的、喉咙是哽咽的,他一句话也说不出,当母亲泪眼婆娑地打了他一记耳光后,他的眼泪也止不住掉了下来。
母亲质问他不是学打铁去了吗,结果还是去参军了,让她惦记了这么多年,这一巴掌打出了压抑心中二十多年的思念,贺健十分愧疚,母亲抱着他痛哭宣泄着这么多年的牵挂之情。在战争时期有太多这样的母亲,她们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默默无闻地承担了一切,她们是革命将领的最大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