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如何让老年餐桌走得更近、更好?
选择“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
老年人“出行难”、“就医难”如何破解?
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大型新闻行动“都来为老人办实事!”多路记者深入街道、社区、医院,了解老年群体的实际问题,寻找优秀案例、进行剖析研讨。冬日暖阳,现在出发,都来为老人办实事。北京广播电视台在行动!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本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14万人,其中超147万老年人生活在城六区以外的区域。受地理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在远郊区运营老年餐桌似乎存在着先天的短板。
北京交通广播记者苏宁实地探访了几家位于郊区甚至山区的老年餐桌,他们的运营现状怎么样?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有何破局之道呢?北京广播电视台大型新闻行动“都来为老人办实事”,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以食为先”做好“老年助餐”》第三期《住得远也应吃得好》。
开在大山里的老年餐厅
这里不同于城市的喧嚣,这里是海拔225米的门头沟区安家庄村。背靠巍峨大山,村前挨着永定河,在这样一座位于大山里的村庄有一个老年餐厅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王平镇安家庄村镇派第一书记刘晓永介绍说:
刘晓永:我们的右侧的位置总共14间餐厅用房,有日间照料室、文化阅读室、洗浴室、医疗保健室……这是原来学校的校址改建而成的,加上厨房,还有户外的就餐区域,都是集体土地让给村里老年人做福利了。
刘晓永:我们的右侧的位置总共14间餐厅用房,有日间照料室、文化阅读室、洗浴室、医疗保健室……这是原来学校的校址改建而成的,加上厨房,还有户外的就餐区域,都是集体土地让给村里老年人做福利了。
老年餐厅入口/记者拍摄
由于今年夏天一场洪灾的侵袭,老年餐厅的部分房屋设施被毁,目前还处于休整状态没有开张。本就是村民的主厨刘大姐每天还会来打扫打扫厨房,避免因为闲置过久滋生细菌。
刘大姐:我在这儿做饭就好像给家里人做饭那种感觉,想往好了做。给老年人做饭就是做软和点,做点什么馒头、发糕这些老年人爱吃的。只要有人说我做的饭好吃,我心里特别高兴,我还想做。
刘大姐:我在这儿做饭就好像给家里人做饭那种感觉,想往好了做。给老年人做饭就是做软和点,做点什么馒头、发糕这些老年人爱吃的。只要有人说我做的饭好吃,我心里特别高兴,我还想做。
刘晓永书记(右)在待整修的餐厅用房前接受采访/村民拍摄
好多村民都曾是这里的常客,早就盼着老年餐厅能重新开放,直言这里让他们感受到了一份大山里的“小确幸”。
村民1:我也65岁了,自己也懒得做,而且那边吃的也好,一天三顿,早晨鸡蛋、粥、拌菜,中午两荤一素的,每天都变着花样做。而且我们交钱也少,一个月交200块钱,坐一块大家一起吃其乐融融的挺好的。
村民2:以前亲戚们来了一瞅,这山沟里咱自己都觉着腰直不起来,觉得实在是不好看。现在他们一来我自个儿觉得特别自豪,看我们村就是不一样。我们岁数大了腿疼腰疼的买不上菜,你这吃饭什么菜都有,而且健康,吃着挺舒服的。
村民1:我也65岁了,自己也懒得做,而且那边吃的也好,一天三顿,早晨鸡蛋、粥、拌菜,中午两荤一素的,每天都变着花样做。而且我们交钱也少,一个月交200块钱,坐一块大家一起吃其乐融融的挺好的。
村民2:以前亲戚们来了一瞅,这山沟里咱自己都觉着腰直不起来,觉得实在是不好看。现在他们一来我自个儿觉得特别自豪,看我们村就是不一样。我们岁数大了腿疼腰疼的买不上菜,你这吃饭什么菜都有,而且健康,吃着挺舒服的。
营业期间的餐厅厨房/受访者供图
刘晓永书记告诉记者,老年餐厅营业期间,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只需要缴纳200元就能吃到一日三餐,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费来吃。腿脚不便的老人,村里还安排了两位村民跑腿儿送餐。但在几年前,这里的老年餐厅还常常让村民很有意见。先天的区位短板带来的食材和人工成本的增加让运营方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刘晓永:一个是食材的采购,还有工作人员不是本地人,上下班的路途比较远,存在好多困难。另外他做的这个餐饮的花样、味道不符合安家庄村老百姓的饮食习惯,逐渐的也停滞了几次,搞得老百姓意见比较大。
刘晓永:一个是食材的采购,还有工作人员不是本地人,上下班的路途比较远,存在好多困难。另外他做的这个餐饮的花样、味道不符合安家庄村老百姓的饮食习惯,逐渐的也停滞了几次,搞得老百姓意见比较大。
崎岖的山路/记者拍摄
为了把为老服务做好,村集体决定从集体经济中划拨一部分资金来贴补老年餐厅;雇佣本村村民承担主厨和帮厨以及配送的工作;山路弯曲,食材的采购成本自然较高,如何降低这部分成本呢?刘晓永书记表示:
刘晓永:因为我们本地没有食材的话就得上门头沟城区,咱们这儿到门头沟大约在30公里,来回采购就造成了费用的加大。我们本届村委会组织村民整理荒滩地建立了自己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这是从根儿上解决了老年用餐食材的问题。另外,我们不单是为老服务,我们也结合了红色教育基地,外区县的学员来就餐的场所也选择了在这个地方,这个团餐它有一部分收入可以定期反馈给老年驿站,这么良性循环以后,它就慢慢越来越壮大。
刘晓永:因为我们本地没有食材的话就得上门头沟城区,咱们这儿到门头沟大约在30公里,来回采购就造成了费用的加大。我们本届村委会组织村民整理荒滩地建立了自己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这是从根儿上解决了老年用餐食材的问题。另外,我们不单是为老服务,我们也结合了红色教育基地,外区县的学员来就餐的场所也选择了在这个地方,这个团餐它有一部分收入可以定期反馈给老年驿站,这么良性循环以后,它就慢慢越来越壮大。
村委会组织村民平整荒地/受访者供图
一套组合拳下来,老年餐桌总算走上了正轨。虽然一场洪灾让一切再度陷入停滞,但刘晓永表示,他们也准备趁此机会来次升级。明年春天,再度迎接村里老人回归餐桌。
刘晓永:今年我们也申报了一个修复计划,等到来年开春修缮完毕,我们再把老年人都接回来继续为他们服务。任何一个村级集体只有把老年人照顾好了,他的儿女包括亲戚朋友才能减轻好多负担,能踏踏实实在外边就学、上班。
刘晓永:今年我们也申报了一个修复计划,等到来年开春修缮完毕,我们再把老年人都接回来继续为他们服务。任何一个村级集体只有把老年人照顾好了,他的儿女包括亲戚朋友才能减轻好多负担,能踏踏实实在外边就学、上班。
经营八年,不断升级的老年餐厅
相比之下,距离安家庄村90公里外的顺义区石园东区老年餐厅离城区更近,这个冬天也更热闹一些。
上午10点,后厨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奏出一首欢快的乐章。冒着热气儿的小鸡炖蘑菇、配合厨师手部动作在空中翻滚的白玉菇炒青椒、色泽鲜亮的糖醋里脊等菜品一一被端上打菜台。颐福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社区老年餐厅负责人刘金兰介绍:
刘金兰:9:30分早餐结束后,大家就立刻投入午餐的战斗,做完菜以后10:30分老年人就陆续来了。老年人来了以后聚在一起,大家可以聊聊天,是一种聚会的感觉。
刘金兰:9:30分早餐结束后,大家就立刻投入午餐的战斗,做完菜以后10:30分老年人就陆续来了。老年人来了以后聚在一起,大家可以聊聊天,是一种聚会的感觉。
石园东区老年餐厅/记者拍摄
10点半,就陆续有老年人前来就餐或打包。75岁高龄的张大爷每天饭点儿都会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来这儿打饭,他笑称,这里是孩子“指定”的就餐点。
张大爷:从这儿一成立起来就差不多在这儿吃。我儿子说除了这儿哪儿都别去,因为这里干净实惠,没有各种添加剂,还有营养。比咱家里做便宜还吃得好。
张大爷:从这儿一成立起来就差不多在这儿吃。我儿子说除了这儿哪儿都别去,因为这里干净实惠,没有各种添加剂,还有营养。比咱家里做便宜还吃得好。
锅气十足的后厨/记者拍摄
11点左右,餐厅里就几乎坐满了人。刘金兰也在大厅里穿梭,招呼询问着老人有什么缺的、需要的。其实,她如今也是一名60岁的老人了,老年餐厅运营8年来,从刚开始的不被接受、常常入不敷出到现在终于有了起色,她也曾濒临崩溃。
刘金兰:我们这些人要真是考虑到利益的问题,那肯定就是真的办不下去了……老年人过日子常常精打细算,他的一餐有可能说剩菜兑点水、泡点面都可以叫一顿饭。当初咱们建老年餐厅的时候第一年亏了98万,那时候真的可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老年人的菜品品质不变,原材料品质不变。同时我们把库房整体打开,让老年人看到原材料采购的东西,这样大家慢慢从不认可到认可,认可到依赖,后来很多老年人把这儿当成家了,他就说这是我的餐厅。
刘金兰:我们这些人要真是考虑到利益的问题,那肯定就是真的办不下去了……老年人过日子常常精打细算,他的一餐有可能说剩菜兑点水、泡点面都可以叫一顿饭。当初咱们建老年餐厅的时候第一年亏了98万,那时候真的可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老年人的菜品品质不变,原材料品质不变。同时我们把库房整体打开,让老年人看到原材料采购的东西,这样大家慢慢从不认可到认可,认可到依赖,后来很多老年人把这儿当成家了,他就说这是我的餐厅。
准备就绪的午餐/记者拍摄
刘金兰作为一名顺义本地人,担任着顺义区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为了让老年餐厅实现可持续发展,她充分盘活手中的餐饮资源,也常联系各大高校的营养学老师研究制定更适合老年人的食谱,还在餐厅里安装了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让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情况挑选合适的餐品。但她也表示,很多工作离不开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刘金兰:首先资金上就是压力,一个是人工成本太高了,你再交场地租金的话就更难。有的人打着这个品牌做老年餐,品质上达不到。必须得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这样我们才能从“输血”到“造血”。
刘金兰:首先资金上就是压力,一个是人工成本太高了,你再交场地租金的话就更难。有的人打着这个品牌做老年餐,品质上达不到。必须得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这样我们才能从“输血”到“造血”。
餐厅内的锦旗/记者拍摄
顺义区石园街道工委委员、二级调研员周明远坦言,基层要想引进并留住老年餐桌运营方,不仅要在场地、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在调研、组织方面也应做好深度服务。
周明远:一个是场地的支持,因为举办老年餐厅它又要有半公益性,又不能老赔本。如果赔本了,这餐厅可能也运营不下去了。比如说我们石园东区这个老年餐厅,就是社区活动中心拿出了一部分房屋;再有一个就是资金上的扶植与支持,我们街道出资把里边的燃气设施,还有用餐环境整体进行了改造;甚至于我们从数据各个方面也是一个联动。社区提供一些基本的情况,然后企业他能够知道社区的老人目前是什么状况,最需要的是什么,应该优先解决什么。
周明远:一个是场地的支持,因为举办老年餐厅它又要有半公益性,又不能老赔本。如果赔本了,这餐厅可能也运营不下去了。比如说我们石园东区这个老年餐厅,就是社区活动中心拿出了一部分房屋;再有一个就是资金上的扶植与支持,我们街道出资把里边的燃气设施,还有用餐环境整体进行了改造;甚至于我们从数据各个方面也是一个联动。社区提供一些基本的情况,然后企业他能够知道社区的老人目前是什么状况,最需要的是什么,应该优先解决什么。
整洁的就餐环境/记者拍摄
据了解,石园街道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4万人,占辖区总人口的18.3%。虽然老年餐厅还没有走进每一个社区,但在周明远看来,下大力气解决好老年人的用餐问题,不仅是送健康,更是送温暖、送安全。
周明远:因为这些老年人有的是孤寡老人,出一点事儿比如跌倒、小的火情都可能对他们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让他们有地方吃饭就避免了这些隐患,这是安全问题;还有就是健康,老年人在家里就泡一点方便面或者随便吃两口,对他们的身体也是极大的伤害;另外老年人自己在家庭里边比较孤独,心理上也容易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这个老年餐厅实际上解决了老年家庭的这些温暖、安全、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
周明远:因为这些老年人有的是孤寡老人,出一点事儿比如跌倒、小的火情都可能对他们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让他们有地方吃饭就避免了这些隐患,这是安全问题;还有就是健康,老年人在家里就泡一点方便面或者随便吃两口,对他们的身体也是极大的伤害;另外老年人自己在家庭里边比较孤独,心理上也容易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这个老年餐厅实际上解决了老年家庭的这些温暖、安全、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
积极发展老年餐桌/记者制图
在记者联系采访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家位于郊区县的老年餐桌已经停业或者直言运营的不好,不愿接受采访。在北京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系主任,教授苟天来看来,远郊区县发展老年餐桌确实有着先天的短板,运营成本往往更高,但菜品定价往往更低。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比较难实现盈利,也就很难保持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激发老人们的积极性和内在活力。
苟天来:老年餐桌实际上不只是一个吃饭,还能够提供一个情感网络支持。如何用一个优势的视角看待老年人,怎么样让老年人发挥他们自身的这个余热其实需要探索一种机制,比如他们种的庭院的蔬菜、杂粮送到老年餐厅相当于入个伙,自身再投点劳动力,变成一个大家充分参与的养老事业。
苟天来:老年餐桌实际上不只是一个吃饭,还能够提供一个情感网络支持。如何用一个优势的视角看待老年人,怎么样让老年人发挥他们自身的这个余热其实需要探索一种机制,比如他们种的庭院的蔬菜、杂粮送到老年餐厅相当于入个伙,自身再投点劳动力,变成一个大家充分参与的养老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则建议,无论多难,在远郊区县也应坚持发展老年餐桌。政府可以充分盘活手中资源,让企业既能做好公益服务,也能获得利润盈余。
郑风田:现在全国14亿人口,其中8亿农村户口的人。真正在农村生活的是5亿人,有3亿农村最好的青壮年都出去了,所以这样导致农村的老人们子女都不在身边,所以怎么让这些老人能够有一个非常幸福的晚年,吃住方便一点,是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的事儿。老年的餐厅要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投入,也有些地方采取“给你一块肉,但是也让你啃头”的方法,企业在农村做养老事业,那同时农村的一些项目可以给这些企业,这样企业搞旅游、观光度假的同时也顺便给养老提供一些社会服务。
郑风田:现在全国14亿人口,其中8亿农村户口的人。真正在农村生活的是5亿人,有3亿农村最好的青壮年都出去了,所以这样导致农村的老人们子女都不在身边,所以怎么让这些老人能够有一个非常幸福的晚年,吃住方便一点,是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的事儿。老年的餐厅要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投入,也有些地方采取“给你一块肉,但是也让你啃头”的方法,企业在农村做养老事业,那同时农村的一些项目可以给这些企业,这样企业搞旅游、观光度假的同时也顺便给养老提供一些社会服务。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苏宁、主编 朱来生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