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

2024-10-04     小陈言社会

在国防科技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不是穿着光鲜亮丽的将军,也不是名声显赫的科学家,而是一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普通物理老师。然而,正是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用他的智慧和毅力,为我国的导弹精准制导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叫高伯龙,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从小就对物理和航空航天痴迷的他,19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了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的得意门生。谁能想到,这位默默无闻的物理老师,日后会成为中国激光陀螺技术的开拓者呢?

说起导弹,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它的破坏力有多强。但是,如果没有精准的制导系统,再厉害的导弹也只能是一个没有方向的"铁疙瘩"。而激光陀螺,就是让导弹变得"聪明"的关键技术。它能让导弹在没有卫星定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精准打击目标,而且不受地磁影响。

然而,这项技术的研发难度极高。美国早在1963年就掌握了相关技术,并对其实行严格封锁。我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钱学森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花费了大量心血研究其中的原理,并将制作原理和光路图记录在两张纸上,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钱学森密码"的东西。

为了破解这个密码,国防科大成立了专门的激光研究小组,但是四年过去了,依然毫无头绪。就在这时,有人想到了高伯龙。

1975年,激光研究小组的科研人员带着那两张密码纸找到了高伯龙。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高伯龙加入后仅仅一周,原本停滞不前的研究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高伯龙的工作环境可谓是艰苦至极。他把废弃的食堂改造成实验室,自己动手研制高精检测仪,连纳米激光玻璃都是亲自磨制的。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在60岁高龄时还自学了编程。每天,他穿着一件不起眼的5块钱背心,却在研究着国家最尖端的机密技术。

经过18个月的高强度研究和计算,高伯龙写出了《环形激光讲义》,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激光陀螺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详细解释了激光陀螺的原理,为我国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伯龙从不盲目追随国外的技术成果。当时,关于"四频"和"二频"的争论一直存在,美国就是反对"四频"的一方。但高伯龙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美国在"四频"研究方案中犯了原理性错误,这才导致他们在这一领域无法取得进展。

于是,高伯龙果断提出中国应该自主研制四频插动激光陀螺。他坚信,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摆脱他国的技术封锁。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1993年,高伯龙带领团队制作出了第一台样机,但在测试时运转失败。这个打击让整个团队都倍感沮丧,但高伯龙没有放弃。他不断计算每一个变量,反复进行测试,终于在一年后成功研制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激光陀螺。

就这样,经过43年的艰苦研究实验,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得在导弹技术上,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一下缩短了二十年。这是何等惊人的成就啊!

高伯龙将二十年的光阴都投入到了激光陀螺技术的研究中。他每天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为了保证技术的机密性和高伯龙的人身安全,他的身份一直被严格保密。

直到2017年高伯龙去世,人们才得知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事迹让我们深深感动,也让我们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充满敬意。

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光鲜亮丽的。他们可能穿着普通,生活简朴,但却在为国家的发展默默付出。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高伯龙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话语权。

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可能不为人知,但却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6f7de3a1ff7b4f08b9428b438922f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