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援鄂英雄王佳:曾经拼命的地方,变成了不舍的第二故乡

2020-03-31   滨州网

编者按

2月11日,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正式开舱收治患者,滨州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作为首批入住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这里日夜奋战,最终实现了患者0死亡、医护0感染、出院0返舱、舱内0事故、舆论0炒作、家属0投诉。这6个“0”,造就了一座生命方舱、安全方舱、和谐方舱。

如今春暖花开,抗疫英雄,踏彩云归。随着滨州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凯旋,滨州援鄂医疗队员都将陆续踏上回家的旅途。从今天起,滨州日报/滨州网将推出“我的方舱‘战疫’经历”,听他们讲述战斗在疫情最前线的工作生活感受,以记录英雄们在此次“战疫”中的卓越成绩。

我是王佳,阳信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师,支援的是武汉市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在里面担任护士工作。

自2月9日接到前去武汉的通知后,我、海霞、艳贞姐三个人就匆匆准备行囊,虽以往看新闻知道大体需准备什么东西,但能想到的就是纸尿裤和其他必须生活物品,带的最多的还是医疗物资,心想到湖北武汉后,能凑合的就凑合吧,最没想到的是,我们到那最大的困难反而不是生活用品紧缺,而是自己的近视眼。

每次培训试穿防护服的时候,我这个大眼镜框都碍事,但培训毕竟不是实战,真正在13号进舱后,我才发现,这个近视眼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困扰,因为方舱病患比较多,我们需要来回奔走,一动一喘气,眼镜就会糊了,护目镜也会糊花,我们只能稍稍慢下来,让眼镜上的水汽自己消散,而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第一次穿了三层的防护服,戴了厚重的护目镜,加上平时未训练的肺活量不是很足,我们第一次进去多少都有不适感,而我最明显的就是因呼吸不畅导致头疼,加上护目镜和眼镜一直压在我的鼻梁上,五官不通气的感觉给我一种压迫感,我努力调整了一下呼吸节奏,尽量让自己能呼吸均匀且出气量少一点。

慢慢调整了能去病患中间了,可能是因为走路慢下来被一个细心的轻症男患者发现了,他走过来,对我说,护士,我看你们的眼镜都是花的,以后不要戴了,你们来帮助我们,我们也会无条件配合你们,我们这的人都可以做你的眼睛,这样你们就不用走路摸摸索索了。那一刻,我眼里一热,护目镜又出了一层水汽,我赶紧抬头把眼泪憋回去,对他伸了一下大拇指,点点头,我心里想,原来这个时候的加油,不是平时鼓励的意思,而是真真切切的,每个人用行动来配合我们工作,工作结束后,我回到宾馆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心里始终有一个念头,我们肯定会打败病毒,平安回家,因为什么也抵不过我们心紧紧靠在一起形成的力量强大,这是实实在在我们每个人感受到的那个氛围。

后面我真的把眼镜去掉了,工作效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每个病患都特别理解,主动站成一排,配合我们量体温做检查,每个人对我们山东医疗队都特别有信心,这让我备受鼓舞。武汉人民不光有必胜的信心,还有感恩的心,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却将我们每个人做的事牢牢记在了心里,表扬信表扬诗一定要合的影都让我们特别感动,这次疫情,我深深爱上了武汉,爱上了伟大的武汉人民,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看着纷纷出院的患者每每离开的时候都会深深的鞠一躬,然后满含泪水的对我们摆手,要我们再来,一定再来,那种真情流露,我们每个人都记在心里。

武汉,已然成为我们医护人员的第二故乡了,我们一定会再回来好好欣赏武汉的美,武汉人民的热情。回来的那天早晨,我们合影留念,满心满眼都是不舍,坐上去机场的大巴,本想着是兴奋是开心,可车子刚启动,所有的人的眼眶都红了,武汉的群众和我们一起奋战过的武汉的同事老师们都自发的站在了车子两边,满含泪水跟我们挥手再见,大声告诉我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知道,此刻是这一句谢谢你们是多么重的情谊,大家纷纷站起啦跟他们挥手告别,车上的音响也一直播放着,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我们何尝不谢谢你们,努力积极的配合,深深的理解,团结一致的心让我们走进了你们的心底,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我们成为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