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炮弹还是扩领土,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为何会频繁“折腾”城墙?

2023-11-15     小爱爱历史

原标题:防炮弹还是扩领土,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为何会频繁“折腾”城墙?

城墙,是一个城市发源的起点,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一堵城墙也意味着区别,把城市和乡村区别开来,把贵族和平民区别开来。城墙作为城市和社会文化演变的一个缩影,它的每一步都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结果,随着物质文化和城市功能的转变,城墙存在的意义也在随之转变。

视线投向到意大利的中世纪,从确定城市概念起,一直到文艺复兴大炮的改良,意大利的城墙发生了功能性以及区域性的转变。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地,那么它的变迁过程是跟随人的想法而变化的,当初的城市规划也会因为历史中不同的原因而发生转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因素和人类发展进程使得中世纪的意大利对于城墙不断进行变迁呢?

一:城墙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它的变化也意味着城市文明的变化

1:一个良好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规划是当时的人类群体共同意志的体现

因为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发展起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不断辐射的人类居住范围。中世纪初期的社会阶级是十分明显的,人生下来,他的身份是规定好的,基本不可能从一个阶级跨越到另外一个阶级,正因为中世纪意大利人民深信这样的阶级不可逾越的定论,城市的规划便非常具有稳定性。

城墙最开始是区分不同阶级的一个符号,墙内的人阶级地位高,城墙外的人地位低,人民因为“宗教束缚”深深明白这样的道理,这个时候城墙是人类群体共同意志的体现,没有人去反驳它存在的不必要性,相反这样的隔阂更使得不同阶级之间的稳定性。

2:城市是适应人类而存在的,那么人类的基本需求则是不断变迁的基准

中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因为物质条件丰富,科学技术发达,人类的死亡率逐渐降低,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墙必须要往外扩,以满足城市里面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中世纪前期,因为修建新的城墙耗资巨大,并且人类需要也没有那么多,大家只是在原本的城墙上修修补补以达到防御功能。

到了中世纪盛期,除了物质发展,人类精神文明也在发展,他们意识到要关注自身,关注自己周遭的环境,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必须要进行城市复兴和扩张。并且城墙内部的城市建筑最开始只有一层,但是越来越多人口需求,城市内部不能获得更多的空间,城墙开始往外移动。

意大利中部的城市佛罗伦萨便是朝着这样一步一步的构思前进的,在满足人类日常生活的条件下,逐步扩张为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中世纪的城墙是城市的重要象征,它的高度和厚度都是市民们自豪感的来源,雄伟壮观的城墙让城市居民身心都具有安全感。

佛罗伦萨作为托斯卡纳地区的重镇,据史料记载,城墙一共修建扩张过三次,随着这个城市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不断膨胀,修建新城墙用来扩充城市居住范围势在必行。到但丁时代,佛罗伦萨的城区面积扩大到原来的6倍。

扩大的城市范围除了人们用来修住房,还有市政厅,广场等公共活动区域。但是根据不一样的地区形状,城墙也不一定是中世纪意大利每个城市所必备的。比如威尼斯城,作为一个四面环水的水乡,城墙的修建是毫无必要性的,所以城墙的出现只会存在平原或者山区。

3:人文主义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它让人逐渐学会开始掌握自己的人生

中世纪意大利对于城市和城墙的规划,是以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城门作为进出口,城墙连同外面的河流一起使得城市变成一个孤岛。最开始城墙必然是作为军事防御功能,墙的存在也给中世纪的意大利人一种心理安慰,围在一起更具有团结和安全感,居民可以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更好的生活。

但是在高墙围筑的城市中,居民是会感到孤独的,城邦之间交往逐渐减少,孤立主义对中世纪教会和国家都十分不利,统治阶级容易妄自菲薄,平民阶级容易麻木自闭。于是在这样双面夹击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开始对外扩张,力求征服更大的疆土,从而促使内部更加团结。

二:城墙是城市的一部分,它的不断变化是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断要求

1:城墙最开始是防御功能,随着中世纪大炮改良,城市的防御体系也有改进

中世纪的城墙是为了满足冷兵器时代的需要,随着技术的更新变革,到了后期,“火药革命”对中世纪城墙提出了挑战。大炮最开始是陆战必备的武器,它的威力比起冷兵器更强,对城墙更具有破坏性。环绕在城市四周再坚硬厚实的城墙,都会被火炮摧毁。

那么人们为了保卫家国,抵御外敌,城市统治者开始改造旧城墙,修建更具抗击能力的城墙,根据军事策略,意大利人为城墙的改进修建了要塞。这就是后面人们叫的“箭堡”。箭堡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形态。后期箭堡防御攻势减弱之后,统治阶级用这个来监视和管理民众。

2:权贵以及平民因为这堵墙,让公共空间界定非常清晰

城墙将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圈起来,权贵作为上层阶级,拥有社会上更多的物质财富。意大利整个国家是由南朝北的一个形状,拥有众多山区地带,因此每个城市的在规划,功能和社会结构上都有所不同。权贵对自己的安全是非常敏感的,而城墙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安慰,这也是心理上的一座城墙。

权贵对于精神上的追求,使得城墙内的城市发展非常快,一些生机勃勃的新元素进入,带来了各种各样建筑的革新。城市建筑的修建也体现了上层阶级渴望的城市公共空间:市政厅,教堂,广场,集市这些不同特征的公共空间像雨后春笋一般涌出。

中世纪末期,意大利的城市都颇具规模,佛罗伦萨和威尼斯都有十万人口左右,这些人口大城在城市规划更加清楚和先进,他们知道用市政厅去体现城市想要自治的意愿,市政厅周围修建广场,人民可以在这里集会和开展集市。

而城墙外的人,注定是乡村和贫民阶级,他们在外面种植农作物,把丰盛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输送进城中心。隔着一堵墙,声色犬马便再也与他们无关。意大利中部的山区小镇圣吉米尼亚诺,这里仍然完整保存了中世纪封建时期的建筑和城市布局。城墙里面围绕的古塔,代表着当时城市权贵的家族权力象征。

3:随着城墙外在功能性的作用下降,它逐渐作为了城市居民娱乐场所

城墙围绕着城市修建,一般情况都会有一个城墙步道,用作休息漫步。人们可以在夏夜时分走上高台,享受微微凉风。现在保存很完好的卢卡城墙,这是当时意大利重要的抵御火炮的要塞体系,后来城区的走道向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在这里瞭望城内外的美景。

中世纪虽然被暗无天日的宗教所压迫,但是本质上他们还是乐观生活的。从中世纪慢慢走向现代社会,城墙的功能性作用越来越弱,人们不再过多界定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不再把世俗生活圈起来。城墙的外扩变迁也能体现中世纪意大利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

修建的城墙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简单的堆砌砖瓦,他们在城墙上花了很多小心思,环环相扣的城门,碉堡以及城堞,无论中外城墙都体现了当时人们想要彰显自己的强盛,有棱有角,恢弘大气。

意大利的整体地理情况就注定它与众不同,山区和平原交错分布,拥有众多分散的城市聚集体。中世纪的意大利因为开始重视商业贸易,加之航海技术的发展,他们是最早一波开始有城市形态意识的人。

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墙随着意大利的文明进程不断发生功能性的转变,战乱逐渐减少,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城市不再清晰的划定界限。界限的不明朗,也就意味着城墙这个人类活动痕迹不再重要。

如今很多意大利城市都还是保留完好的城墙,走上城墙的走道,望着熙熙攘攘的城内城外,彷佛又想起中世纪的岁月,尽管被称为黑暗时代,但是生活在里面的人却凭着自身乐观积极的态度,创造出非常多的人类精神物质文明。后世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19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都是从中世纪里提取的优秀的文明。他们修建城墙,又抛弃城墙,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只有城墙上的一道道划痕记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692f5b67064ee1171055f7c75ea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