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时代,人类尚未掌握使用火的技巧,食物常常生吃,甚至猎获的野兽也是茹毛饮血。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人类容易生病,尤其在寒冷的冬季,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寿命普遍较短。在当时的遂明国(今河南商丘),有一位名叫燧人氏的人物,他见到人们的生活艰难,决心寻找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方法。
遂明国是一个偏僻且荒凉的地方,长年深陷黑暗中。然而,这里却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树,被称为“遂木”。这棵树高大而茂密,树冠的面积达到了一万顷,宛如一片庞大的森林。燧人氏就是在这个地方诞生的。他深感人们的困境,食物匮乏,冬季寒冷,于是思考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当时,人类虽未掌握使用火的技能,但自然界中却存在火的现象。例如,雷雨天气时,雷电可以点燃树木。燃烧的树木带有火光,人们发现食用被火烧死的动物味道更香,而且更可口;此外,火也能提供温暖和照明。然而,自然界的火并非常有规律,保存起来也颇为困难。
有一天,燧人氏观察到小鸟在啄遂木寻找食物,当小鸟啄遂木时,会产生火光。于是,他受到启发,拾起坚硬的树枝,在遂木上进行钻孔。遂木渐渐升温,最终在钻孔处产生了火光。燧人氏欣喜若狂,将这一发明告知大家,从此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后来,人们还发现了通过击打燧石取火的方法。
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熟食时代,为人类提供了光明和温暖,极大地改善了生存条件。燧人氏因其伟大的发明被奉为“火祖”、“火神”,并被列为三皇之一。据传说,燧人氏生有伏羲和女娲。燧人氏的时代大约在100万年前,他去世后葬于河南商丘,后人建立了燧皇陵,以永久纪念他。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他也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在商丘燧皇陵都举办盛大的古庙会,数百万人从全国各地前来朝拜,以此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燧人氏。2005年7月15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燧皇陵使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取得了“华夏文明”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