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健康的人体内,有两颗肾脏分布在下腹腔两侧。很多人受到保健品宣传、中医养生的影响,都错误地认为肾是主导“性”的器官。
但实际上,肾脏功能和性没有本质联系,它真正的作用就是排毒、平衡,通过其生成尿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血压平衡。
从临床角度来看,肾脏的基本作用就是生成尿液!而在肾脏检查的过程中,最基本检查就是“尿检”。
根据临床数据研究证实,慢性肾病早期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就是“蛋白尿”,也就是说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物质,而且蛋白尿也是造成肾病发展至肾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长期大量出现的蛋白尿,会造成肾小球高滤过,促使肾小球不断硬化,导致肾功能持续下降。所以慢性肾病患者十分在意“尿蛋白”的检查数值,当发现尿蛋白升高,出现+号时,就会担心自己是出现了肾衰竭!
蛋白尿+,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一般恐怖!
蛋白尿在临床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生理性蛋白尿,通常出现在高蛋白饮食、精神激动以及剧烈运动后的人身上,这种暂时性的蛋白尿其实不需要过度担心。
真正需要提高警惕的,就是慢性肾病患者出现的蛋白尿,在一般情况下,蛋白尿最多只有4个加号;
而蛋白尿加号出现得越多,则就说明症状也会越严重。但是,在临床治疗肾病的过程中,尿蛋白的检查实际并没有想象一般重要。因为尿常规的干扰因素众多,尿蛋白总定量评价的标准,并不是一次的尿常规检查,医生更看重24小时的蛋白尿定量!
所以,真正需要患者警惕起来的,其实就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这种才不容易受到饮水、尿量多少的影响,正常人在24小时的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通常都是在40-80mg之间。偶尔一次发生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也不能被诊断为肾病;只有在经过多次检查,三次以上24小时内尿蛋白都超过了正常范围,才能判断时肾脏发生了病变!
另外,尿蛋白本身其实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肾脏的损伤程度,也不能作为疗效好坏的判断标准。尿常规仅仅是辅助诊断的检查手段,之所以出现频率较高,就是因为尿常规检查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
除了要观察尿蛋白之外,患者还需要血管查看血浆白蛋白!
对于肾病患者,特别是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一定要学会观察血浆白蛋白的稳定情况。因为长期存在的蛋白尿,极容易造成血浆白蛋白降低,诱发低白蛋白血症。
这不仅会造成高度水肿,还可能发展为心肺功能衰竭、深静脉血栓、免疫力低下等多个问题!
其实对于肾病的临床检查手段有很多,尿蛋白只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之一。
但是,已经出现慢性肾病的患者,尿蛋白持续升高却是危险情况,应积极和主治医生沟通,调理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给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