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了人不理?食客:你看看价格

2022-03-06     李艺南

原标题:163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了人不理?食客:你看看价格

“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当年,袁世凯在天津的时候,曾经买了狗不理包子带到慈禧身边献给她。吃过无数山珍海味的慈禧居然对这一个长得平平无奇的包子赞不绝口,直夸它比牛羊海鲜还要香,可见那时的狗不理包子有多么美味,上到富贵人家下到贫穷家庭皆可以做其宾客。

而今,身为“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之一的狗不理包子真的成了狗都不理的包子,店面逐渐变少、业绩逐渐下滑、口碑逐渐变差,为何传统食品品牌狗不理会遭遇人生重大的滑铁卢?这可能要从它悠久的历史说起。

1831年,高贵友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寒的农民家庭,当时他父亲已经四十了,老来得子,自然十分珍惜这个儿子,为了高贵友能平安成长,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贱名“狗子”,希望他能好养活。

道光年间,当时他们村爆发了饥荒,好几家村民被饿死了,他们家便逃了出来,到天津卫拾荒谋生。直到狗子十五岁的时候,他在一家蒸面食的店里找了个干杂活的工作。他是个很机灵的人,每次老板做包子的时候,他都在旁边偷看,长此以往,包子的做法已经烂熟于心。

面食店倒闭后,他不得已出来单干。他找了个地方,支了一个棚子,又用打工攒的钱买了点破烂的锅碗瓢盆,便开始卖包子。由于他用料从不含糊,包法又细致精巧,味道也好,受到了街坊邻里的一致好评,他的包子铺也越来越红火,一个人完全忙不过来了。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用一个铁碗装钱,让食客自己往里面扔,他听到有多少钱,便给多少钱的包子。他平常卖包子的时候光顾着包包子、装包子,没有时间回应客人。时间一长,大家都调侃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后来又渐渐缩减变成“狗不理”。

有了一笔小钱之后,狗子便盘下了店铺,给自己店取名“德聚号”,但是人们对狗不理印象已深,倒是很少有人记住真名,都将狗不理挂在嘴边。就这样卖了七十多年的包子后,高贵友去世,将自己的店铺留给了养子,狗不理的大名就这样代代流传至今。

然而,现在再提起狗不理,它已经完全没有了高贵友当年的初心。今年的三月份,狗不理在北京唯一一家店“前门店”也关门大吉,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之前王府井店传出的有关于店员顶嘴顾客的恶性事件所引起的。其实,在王府井店这件事出来之前,狗不理的名声就一直很差,某知名美食店铺点评网站上有关于狗不理店铺的评论,其中最多的便是“服务态度差”。

除了服务态度差,狗不理店让顾客不满意的地方还有价格过贵。本来,以前狗不理包子买卖的初衷是为穷人提供果腹的主食,但是现在,一笼普普通通的包子居然能卖到120块钱的天价,连一叠花生米都变成金豆,卖到了58块钱。如果这包子好吃就罢了,关键是不仅味道一般,还偶尔爆出“冷冻肉”的丑闻。

狗不理店没有理会顾客们的差评,孤芳自赏。他们不仅不懂得返本还原的道理,还总是搞一些看上去花里胡哨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销售手段。比如之前05年的时候,他们与澳大利亚一家著名的咖啡店联名在中国开店。包子铺开起了咖啡店?——这听上去就很滑稽,果然咖啡店没有获得预期的收入;在之后,他们又在世博会上“火”了一把,卖各种周边产品,还扬言要研究益生菌包子。他们的肉包子都快无人问津了,还想撑脸面去创新,真不知该说是狗不理的老板太聪明还是太糊涂。

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赵丽蓉的一个小品《打工奇遇》,赵丽蓉扮演的38号老太太去“太后大酒楼”打工,本以为能在里面学习开饭店的本领,结果发现店里的黑心老板把“萝卜开会”包装成“群英荟萃”,把“二锅头兑白开水”哄抬成“宫廷玉液”。狗不理包子与太后大酒楼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切实为顾客着想,为顾客考虑,只图谋利益。

最后赵丽蓉在纸上写的“货真价实”四个大字引人深思:餐饮行业只有做到货真价实,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上历久弥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5501059b6ae745394d9d8b35c29a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