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人开启“超长待机”模式,通过一块“屏幕”来窥探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成了一个大杂烩。
有人百无聊赖,挑战“最短时间内数最多的葡萄干”;
有人把朋友圈当成厨艺展示柜,贡献了一道道“黑暗料理”。
还有一些人的朋友圈,格外地刺痛泪腺:寥寥数字,却让人不敢轻易点开。
那些在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我们习惯称他们为“超级英雄”。
可脱下白大褂、摘下口罩,他们不过是牵挂孩子的父母、喜欢撒娇的孩子、以及渴望爱人怀抱的普通人。
1月29日,解放军总医院护士季素敏,申请进入重症隔离病房救治患者。
离开前,她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宝宝的照片。只言片语之间,充满了作为母亲的不舍。
吃母乳的宝宝望着妈妈,还不知道她马上要离开自己,奔赴战场。
宝宝你放心,等妈妈战胜了病毒,一定回到你身边,守护你平安长大。
武汉市第一医院放射科医生杨倩,发过一条朋友圈。
1月22日那天,同为本院医生的丈夫,因低烧被要求回家休息。
打完退烧针,丈夫跑过来给妻子送中饭,忘记带门禁卡。
按了一声门铃,碰巧杨倩去开门。丈夫盯着眼前裹着防护服的医生说:我是本院的。
杨倩回答:我知道。
丈夫又说:我是来给我老婆送饭的。
杨倩终于忍不住了:我就是你老婆。
啼笑皆非的故事,却让网友笑着笑着就哭了。
要是没有病毒,怎么会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让最爱的人都认不出自己?
希望疫情赶快结束,他们可以摘下口罩,尽情相拥。
一位90后在微信写下朋友圈。
“2008年汶川地震,老爸去四川,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怎么表达担心,只知道四川热,在老爸的裤兜里放了一盒清凉油。”
时隔12年,新冠肺炎。
她的妈妈即将前往一线,给她发了一张自拍,告诉她,老妈要上战场了。
看着妈妈的样子,她担心地嘱咐,任何时候都不要摘掉护目镜和口罩。
纵然不放心,她只能为妈妈默默祈祷,一定平安归来。
这些逆行者们,因为有人需要他们,所以冲在了一线。
像在黑暗中发出光热,给人温暖,让我们心中充满力量和希望。
截至目前,2万名医护,组成了200多支医疗队,奔赴武汉。
“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守一方平安。”
这是他们冲在最前面的口号。
武汉肺科医院检验科,陈医生还在忙碌着。他负责患者的核酸检测。
每一个检测结果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心。
从标本处理、到核酸提取扩增、再到检测结果,需要六个小时。
实验室里一天会进行两批次检测。
这意味着,他需要不间断地工作12个小时。
手闷在不透气的橡胶手套里,长满了红斑。
“很累,但我不能退缩。”
因为外面还有无数个病人,在心急如焚地等待结果。
2月14日的上午,几位病人来到专门的检测区域,准备做CT检查。
说好来接他们的医生,却不见踪影。
通宵做了26个CT的张锐,在等待病人到来的几分钟里,坐在地上睡着了。
连轴转的工作,让他几乎沾墙就可以入睡。
短暂地歇息过后,他又投入了工作。
能多挽救一个病人,对于他来讲,就是最大的欣慰。
疲惫、辛苦,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我们难以想象。
他们每一个人,肩上都担着责任和信念。
金银潭的一位医生,在谈到同事时突然落泪。
他们也是普通人,同样会害怕,可走进病房,他们已经累到忘了害怕。
看到一线护士和医生们的辛苦,任何铁石心肠的人都会感动。
会悔恨自己的无力。
但已没有力气悲伤。
“我现在眼泪已经流干了。
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就想尽力做更多,抢救更多病人。”
“没有人知道,一家医院,代表了一座城市里多少家庭的希望。"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病房里一位阿姨被隔离,医生一直尽心尽力照顾。
阿姨坐在病床上,不停对医生鞠躬:我真是感谢,感谢,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医生说:不用,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不,这不是你们该做的。你们也辛苦,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啊。”
没有谁,就“应该”无私无畏;很多事,都不是“必须”去做的。
但医护人员们却做了。
他们有恐惧,却依然站在了最前线;
他们也有情绪,却小心藏好,尽力去安抚病人。比起他们,我们能做的注定有限。
但在能力范围内,每多做一点,都是在告诉那些平凡的“英雄”:
你们正被惦念着,绝不是在孤军奋战。
湖北黄冈,来自各行各业的40余名志愿者,在除夕连夜集合。 自发找食材、做饭、送餐。
免费向医护人员送出了一万多份特殊的年夜饭。
穿上铠甲,你为我们披荆斩棘;
脱下铠甲,我们尽一份能力,带来关怀。
人手紧缺,口罩告急。
大量上海市民春节加入口罩生产工作,到口罩厂义务上夜班。
他们之中,有全职妈妈,有00后大学生,有公司的财务经理,有听障人士……
一对自驾从100多公里之外赶来的退休夫妇,一进门就说了三句话:
“春节没出过上海。”“我们身体很好。”“你们对年龄没要求吧?”
有用得到我们的时候,你说;再远我们都能赶来帮忙。
记者走进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厨房,这里一共有26名员工。
从开工那天起,他们就再没有休息过。
每天他们连续工作12个小时,做出近6000份盒饭。
平均下来,7.2秒就要完成一份盒饭的制作,所以每分每秒都得高度紧张。
他们尽了自己所有努力,但人手不够,依然是后勤的最大难题。
2月13日,碧桂园向武汉捐赠一台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
一台机器人可以同时烹饪36份煲仔饭,一小时就可以做120份。
目前机器人已经投入抗疫工作,7天24小时无间歇运作,免费无限量供应煲仔饭。
每一份菜品经过精准的高温烹饪后移送到保温柜,从保温柜出餐只需要15秒。
第一批7000份煲仔饭的食材,也同车运往武汉。
只需要扫码启动机器人,就可以实现自动无人工接触烹饪取餐,不需要与其他人接触,同时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随行店长代少立,是陕西一名95后,父母分别是呼吸科和发热门诊的医生。
1月22日,代少立的父亲前往火神山医院,母亲驰援武汉一线。
他决定跟父母一起并肩作战,将家的味道带给父母、一线医生和患者:
“紧张是有的,但我觉得我应该去。”
有了这些24小时循环生产配餐的机器人,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们,再也不会因为忙到错过饭点,吃不上热乎的饭菜了。
吃好了,才有力气继续打怪兽啊。
请放心救治病人,我们就做好后勤。
人生就像无数大大小小的随机与必然事件的排列组合,按照一定轨迹运行,又永远无法准确预测。
有些记忆浅浅淡淡,片刻消散。还有一些,会深深镌刻在生命里。
这个冬天,总有一些时刻,会让人心生力量。
当城市病倒时,我们互帮互助,共克时艰,这场仗才更有信心能扛过去。
“爱和希望总是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疫情过后,拥抱到自己想要拥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