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民国总理唐绍仪正低头看古董,军统特务朝他头上猛劈一斧

2023-11-08     刘明宝

原标题:1938年,民国总理唐绍仪正低头看古董,军统特务朝他头上猛劈一斧

唐绍仪,出生于广东中山的一个商贾世家,通过他的优秀学识赢得了清朝赠送的海外留学机会。他随后赴美,进入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在那里,他深受美国社会的熏陶,对共和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推崇。

唐绍仪回国后,在清政府的委派下前往朝鲜处理税务问题。四年后,清政府委任袁世凯来管理朝鲜的事务,从此唐绍仪与袁世凯的命运紧密相连。唐绍仪以他的机智、新颖的思维以及高效的执行力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也因此在袁世凯的推荐下一步步攀升到更高的位置。

在戊戌变法时期,袁世凯因背叛维新派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深厚宠爱。几乎与此同时,唐绍仪也被召回国内,晋升为天津海关道。他的卓越治理为清政府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因此被连升为外务部右侍郎和邮传部尚书等职务,成为享有极高荣誉的一品大员。

唐绍仪的谈判技巧高超,对清政府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英军独立于中央政府侵入拉萨,并与拉萨当地政府签署了《拉萨条约》。对此,清政府表达了强烈的反对。

袁世凯此时决定派遣唐绍仪前往加尔各答与英国进行谈判。唐绍仪以其熟练的英语,勇敢地陈述立场和辩论观点。当英国再次派出代表前往北京谈判时,唐绍仪再一次代表清政府出面。

唐绍仪深谙英国的意图,他坚决地声明,西藏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并提供了大量的古籍和地图作为证据。

1911年,一场震撼中国的武昌起义划开了历史新纪元的帷幕。袁世凯,这个深思熟虑的权术家,巧妙地抓住了镇压革命党人的良机,紧握在手中的权力日益坚实。

然而,他所追逐的并非空泛的权力,而是实际利益,因此,他选择与南方革命派坐下来商谈。他派出唐绍仪,一个深受他信任的亲信,担任谈判者的角色。

唐绍仪,一个骨子里热爱共和制的人,对袁世凯的影响力产生了深远的改变。他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洞察力,成功地使南北达成和解,帮助袁世凯赢得了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重要位置。鉴于唐绍仪在外交和政务方面的杰出表现,他被毫无争议地任命为总理。

然而,他的总理生涯却短暂而富有戏剧性。在他的领导下,政府显现出浓厚的民主风格,他的许多决定倾向于支持革命派。袁世凯对此持有深深的疑虑和排斥,他的一意孤行令唐绍仪的才华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唐绍仪选择辞职。

袁世凯在短暂的皇帝生涯结束后去世,他的死后,北洋的军阀们开始接任总统,却没有任何恢复《临时约法》的打算。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在广州发起了护法运动,一场新的南北冲突在即。

唐绍仪,这位曾经的总理,选择了跟随孙中山,并接任了财政总长的职位。他也代表南方去上海与北洋政府进行了谈判,然而,这场谈判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唐绍仪决定在上海定居。

历史的浪潮将唐绍仪从内阁总理的职位上推翻,落入了小县城的县长一职。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以极高的热忱投入到这份工作中,他积极地推动县内的改革,使中山县焕然一新。后来,新中国的领导者毛泽东甚至以唐绍仪为例,鼓励党内干部具备“能上能下”的品质。

然而,就在唐绍仪全力以赴地工作之际,广东权贵陈济棠的阴影笼罩了他的头顶。他再一次被迫离开了县长的职位,退居上海法租界,从此淡出政坛。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军民英勇抵抗着日本军队的侵略。面临艰难的局面,日本决定实施“以华制华”的战略,由擅长在中国进行活动的土肥原贤二负责,在华设立傀儡政权。

在一番仔细考虑之后,日本选中了吴佩孚和唐绍仪作为操纵的目标。他们设想,在中国形成一个由吴佩孚领导的军事势力。

吴佩孚是曾经威名赫赫的总司令,他的影响力在军界无人能敌。唐绍仪之所以被日本人看中,一方面是他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政要中有良好的人脉,具有不小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他的丰富的政务经验以及在国内的高度声望,都让他在日本人眼中的地位远超殷汝耕这样的傀儡。

因此,日本军队曾多次派出使者与唐绍仪接触。事实上,唐绍仪一直对日本的崛起感到好奇,受到了泛亚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直坚持“中日团结对抗欧洲”的观点,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然而,背叛自己的国家无疑会给自己的名誉带来不可磨灭的玷污。面对日本的诱惑,唐绍仪表现出了极度的矛盾:一方面他维持着与日本的联系,一方面又因顾虑而推脱,他以自己“年事已高,无意再搏击政坛”的理由,没有接受日本人的提议。

而此时,国民政府也正在竭尽全力引诱唐绍仪。蒋介石曾经派出信使,将口信传递给唐绍仪,之后又亲笔写信,劝说他尽快离开上海,前往重庆,并承诺要聘请他作为“高级顾问”。

然而,唐绍仪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融洽。在1931年,蒋介石将其政敌胡汉民软禁,引发了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与蒋介石对立。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唐绍仪选择了加入广州政府,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活动。所以,蒋介石对唐绍仪有着深深的疑虑,甚至是敌意。

唐绍仪自然清楚这个事实,所以,对于蒋介石的邀请,他做出了拖延的决策,他承诺在处理完个人事务后离开上海,但实际上并无此意。此外,广州的各方力量也试图劝说他“远离上海的不良环境”,然而他们的劝告也被他拒绝。

虽然唐绍仪不愿离开上海,军统却获得情报,得知日本人正在积极拉拢唐绍仪,然而他们的努力被拒绝了。蒋介石也明白这个情况,于是他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策略,他试图稳住唐绍仪,利用他犹豫不决的心态,把他变成一道缓冲,延缓日本人设立伪政府的时间。这个决定使得唐绍仪陷入了一个极度复杂的境地之中。

唐绍仪的选择坚守上海,对抗日战争的进程无疑带来了冲击。

首先,上海陷落后,包括蔡元培、在内的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士,都放弃了原本安稳的生活,离开了这座城市。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上海已然成为了风口浪尖。唐绍仪尽管并未发表过对日本的支持,但他执意留在上海,无法避免会引起人们的质疑。他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人们的抗日决心和信念。

其次,唐绍仪过往的部下以及亲密的朋友中,有不少人投靠了日本,他们不仅与唐绍仪保持着亲密的交往,有的甚至打着唐绍仪的名号行事。例如,唐绍仪的前下属温宗尧便担任了南京伪“维新政府”的立法院长。唐绍仪与这些人的交往,在社会上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最后,唐绍仪在抗日战争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并未表达明确的态度,他既拒绝了日本人的诱惑,但又并未公开表达对抗日的支持。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引发了上海市民的强烈反感,他们甚至发起了抗议活动,向唐绍仪寄去抗议信,警告他:

如果你沉默不言,虽然没有参与伪政府,但间接上也是对敌人的助力。如果你无视民意,贸然接受了那些小人的包围,那么,我们上海三百万市民,就只能根据国家的法令,对你进行群众性的制裁。

唐绍仪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日本人试图将他拉下民族罪人的深渊,而国人对他也逐渐失去了信任,这必然会导致一场灾难性的结果。

随着战争的进程,唐绍仪的立场变得越来越令人揣测。1938年5月,日军侵占了徐州,并从多个方向向武汉发动了进攻。武汉的命运似乎已经握在日军手中,这不仅象征着他们对华战争的又一次胜利,也意味着日本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此刻,日本军方的战略也有所转变。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坚守抗日立场的蒋介石退位,公开宣称不将国民政府视为谈判对象。另一方面,他们尽力拉拢国民党内部的亲日分子,如汪精卫等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绍仪与日本的关系越发微妙。日本使者土肥原贤二采用狡猾的策略,他既然无法立即说服唐绍仪出面担任伪政权的职务,那么就可以先劝他发表一份被称为“和平宣言”的声明,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将唐绍仪拉入他们的阵营。

1938年的9月,土肥原贤二亲自上门找到唐绍仪,与他进行了两次秘密会谈。今井武夫,这位曾经参与过与唐绍仪接触的日军高级特务,在战后回忆道,这两次密谈主要目的,就是想让唐绍仪起草一份名为《和平救国宣言》的文稿,并且提议他担任新政府的领导人。

唐绍仪在这次密谈后的立场和态度,外界并未得知。然而,当他与土肥原贤二在密谈的同时,上海的军统部门却得到了一个情报,那就是唐绍仪可能要发表一份名为《和平救国宣言》的声明。这个消息让已经处境困难的蒋介石雪上加霜。他在战场上的失利已经让他的声望一落千丈,如果日军再扶植一个政治竞争者,他可能会再次面临被迫下台的困境。

因此,蒋介石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下令军统部门暗杀唐绍仪。

在这场涉及生死、权利与国家命运的博弈中,军统部门已经在幕后秘密布局,他们指定赵理君,一位在间谍界有着高度声誉,曾成功行刺过杨杏佛和史量才等人的特工,负责这一任务。这个黄埔军校五期的毕业生,以其机智勇敢,被人赞誉为“追命太岁”。

然而,要成功暗杀唐绍仪并非易事。他的居所位于法租界,一处警备森严的地带。居所门口,几名安南巡捕鬼魅般地徘徊,任何意图接近的陌生人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搜查。此外,唐绍仪还雇佣了一队白俄保镖,在庭院中日夜巡逻,保护着他的安全。他的佣人,更是如影随形,始终在他身边,为他服务。

军统部门中的谢志磐,是唐绍仪的远亲,他因此可以频繁地出入唐绍仪的府邸,对他的生活习惯和居所环境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是他,将唐绍仪可能起草《和平救国宣言》的消息传出。

军统曾经设想过多种暗杀方案,但因为实施难度过大,最终都被否决。直到赵理君从谢志磐那里无意中得知,唐绍仪对古董有着特殊的喜好,而且他经常与上海的古董商人打交道。这个信息为他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们决定由谢志磐出面,向唐绍仪传递一条信息,那就是有一个古董商人愿意低价出售他的古董,他们并约定了日期,准备由古董商人上门交货。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许多人离开上海,他们的贵重物品难以带走,只能以低价卖掉,因此这个计划并没有引起唐绍仪的怀疑。

于是,在1938年9月30日,赵理君亲自扮演古董商人,带着一位专门执行绑架和暗杀任务的李阿大。

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个小钢斧,并巧妙地藏在一只仿古花瓶内。赵理君他们一行人抵达唐宅门口,谢志磐便出车与门卫打起招呼,表示自己是应邀而来,带来了古董。由于谢志磐是常客,与门卫的关系较好,因此他们未受严格审查。

赵理君他们的车子停稳后,便保持着发动的状态,以便迅速撤离。他们被唐宅的佣人领进了宽敞的客厅,佣人离去通知唐绍仪。赵理君利用这个机会,把客厅烟盘上的四盒火柴全都装进了口袋里。

当唐绍仪进入客厅后,便让佣人递烟。然而火柴不翼而飞,只好让佣人去别处找。唐宅的面积很大,佣人去厨房旁的储物室找火柴,需要一段时间。

这时,赵理君便拿出古董让唐绍仪欣赏,他透过目光暗示李阿大,那是他们行动的信号。李阿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行动员,面无表情地接收到行动指令。趁着唐绍仪低头看古董的瞬间,他迅速从花瓶内取出小钢斧,向唐绍仪的头部砍下。

唐绍仪还没来得及发出呼救的声音,就倒在了地上。军统的人士同时假装告别,迅速离开唐宅,向重庆撤离。唐绍仪因为伤势过重,未能挽回生命。

蒋介石下令暗杀唐绍仪,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地位,也是为了维护抗日战争的局面。然而,他并未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唐绍仪投敌叛国,只能像以往处理进步人士一样,让特工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以暗杀的方式结束唐绍仪的生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517f9ef89e309b02be4e7c5bc8c84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