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坦克走上战场,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反击坦克,当时德军作为坦克的对手,在反坦克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许多武器装备和战术都是德军率先使用的。
其实反坦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将坦克击毁,通过火炮、地雷等直接摧毁坦克,这样敌方坦克就无法发挥作用了,不过这需要使用到很多专业作战设备,在宽大的防线上以较为集中的方式布置。
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坦克失去作用。反坦克不一定要直接摧毁坦克,只要让坦克不能发挥战术作用就行,反坦克壕沟就是这样的军事设施。
反坦克壕沟在一战后期开始使用,可能是德军发现坦克在布满弹坑的战场上受困从而产生的想法。壕沟本身其实很简单,就是动用人力或者机械力量挖掘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沟渠,它可以像堑壕一样沿防线一路分布,也可以在纵深方向上多条布置。
壕沟无法摧毁坦克,但是它能将进入的坦克困住,或者逼迫坦克另外寻找进攻路线,这样就可能陷入守军在其他地方设置的火力网。并且反坦克壕沟往往与铁丝网、地雷等一起使用,这样还可以对跟随的步兵起到杀伤,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敌军对坦克展开的救援行动。
当然了,坦克一方也并非完全被动,一战时英军就在坦克上携带捆绑好的木柴,抵达壕沟的时候将这些柴捆投入壕沟内,待壕沟填得差不多了就可以供坦克通过,二战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舟桥坦克,它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通过将随车携带的舟桥装置架设在壕沟上帮助坦克通过,或者干脆自己驶入壕沟充当舟桥。
有了这些设备后反坦克壕沟就彻底无用了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虽然挖掘壕沟的工程量巨大,但是对手要想顺利通过壕沟也需要在战前准备相应的设备,增加了作战负担;就算使用了舟桥坦克等设备,坦克也无法像正常情况下畅通无阻,只能拥挤在一起“过独木桥”,不仅通过效率低,而且给守军的攻击创造了机会。
例如二战库尔斯克大会战,这场史诗级的坦克大战中,因为德军为了集结足够多的坦克而浪费了时间,苏军趁机发动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挖掘了反坦克壕沟,对整场战役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二战后反坦克壕沟的作用已经开始降低,但仍有一部分国家处于某种原因使用了这一战术。今天的作战行动中已经没有二战那种那规模的反坦克壕沟了,毕竟这种作战方式太笨拙,隐蔽的布置几部反坦克导弹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