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境内,有一座禹王山。禹王山北临台儿庄,见证了当年抗日战争的惨烈。
1938年,国军第22军赶赴禹王山至台儿庄防线,一名年仅18岁的湖南女孩随军来到阵地上,从此生命定格,只留下了一张黑白照片。
她叫刘守玟,照片上的她梳着那个年代女学生常见的齐耳短发,面庞秀气,身姿纤弱,眼神却坚定有力量。正值花季,她却因为战争而过早凋谢,让人为之落泪。
1920年,刘守玟出生于湖南汉寿县新兴乡军刘村。刘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但刘守玟不愿做个深闺娇小姐。15岁那年,刘守玟来到长沙周南女中读书,彼时,国虽积弱,学生们爱国热情却高涨,女学生争相报名,要参加战地救护队。
1937年,淞沪战役打响,刘守玟随二三十名同学一起从长沙火车站出发,奔赴上海。这场战役,刘守玟所在部队拼死血战,无数官兵为国捐躯,打得异常惨烈。
然而刘守玟没有被战场的枪林弹雨吓倒,1938年春,她依旧随军抵达鲁南台儿庄前线。在装备远不及对方的情况下,刘守玟所在连队为了掩护主力突围,阻击日军,人人都抱了必死的信念。
在台儿庄东18里处邳县禹王山附近,连队与日军相遇,战斗激烈,刘守玟抓紧每分每秒抢救伤员,却不料一颗子弹飞来,她昏迷倒地,被民工救走,转移到了后方。
刘守玟在陈塘村的伤兵所里醒来,她自知身受重伤,时日无多,攒了半天的力气,才从怀中摸出一封信、一张照片和两块银元,拜托这家大姐将东西寄回她的老家。
当晚,刘守玟便因为伤重而牺牲了,当时没有条件厚葬,她被葬在了村里一处乱坟岗。村民大姐看着刘守玟下葬,并牢牢记住了刘守玟有关信息:18岁,是湖南长沙女中的一名学生。
村民大姐本想找个时间完成刘守玟的遗愿,不料战火蔓延,她与家人急匆匆逃走,将刘守玟的东西藏在了屋子角落。等回来时,她发现封皮和信纸都已经受潮沤烂,字迹模糊不清,无从得知地址。
因为看过信,她依稀记得刘守玟信中说:“女儿不孝,离家参军没有告诉父母,如果死在他乡,还望父母不要为此悲伤,这张在校拍的照片和银元,就留着作纪念吧。”
时间流逝岁月变迁,村民大姐一直没有忘记刘守玟的遗愿,1995年,她年事已高,将不久于人世,便将寻找刘守玟亲人的任务交到了孙子陈开灵的手中。
陈开灵年年祭拜刘守玟,又在媒体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弄清楚了她的家乡、名字。2004年,刘守玟的遗骸终于从江苏转运回家乡,被安葬在湖南长沙革命陵园艺术墓园,后又迁葬军刘村故里。
66年光阴,这个美丽、勇敢的抗日女兵魂归故里后,故乡的人们为她写下《祭抗日英雄湘女文》:“生而为英,死则实苦;当神州之多敌,遇日寇之狼虎......魂兮归来,英灵千古。”
刘守玟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肃然起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甘愿放弃富足的生活,投身战场,为守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战,最终凋谢在那个美好年华。柔弱之身也有英雄血性,巾帼本色不让须眉男儿。
长达14年的抗战,无数与刘守玟一样的英烈牺牲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了中国的新生,换来了我们如今平静安稳的生活。
抗战岁月,本是最不应该被忘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