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赵长平之战,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规模首屈一指的战役,是秦赵两个东西方军事大国倾力以付,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典故,前期的廉颇抱憾而归,后期的赵括遗臭万年,中期的白起盛极而亡!
长平之战一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可以说,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细心考量,长平之战被围后,有十万大军的赵国统帅: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公元元前260年夏,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接管了长平前线40余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
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
在没有粮草补给,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赵军只能坚守待援,寻找时机!
这个时候,再来谈谈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一,赵括当大将,军中有人不服,因为都是廉颇的部下,没有建立威信。
二,本是军队的人就对赵括主动出击就不满,因为这些人知道秦国军队的威力,但是赵括不知道。
三,军队刚被围,军中不满的人更不满。这时赵括就有可能架不住军队了。
四,本身赵括就没有亲自打过仗,一包围赵括就六神无主了,纸上谈兵在好。
以上四点加起来,就是赵括不能突然的原因。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