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皆浓缩于尺牍
千山万水尽了然于卷帙
一卷在握的我们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尽情沐浴智者思想的恩泽
于书香深处氤氲科学的光芒
四月读书月
我们特设
“播种科学梦”专栏
用科普阅读点燃科学的梦想
在上期内容中,植物学博士史军讲了科普阅读在青少年学习中的作用。本期,我们一起听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才唤老师从宏观角度分析科普阅读对于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科普阅读。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用词力度上更是从以往的“倡导”提升为“深入推进”,体现出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
阅读是个人之事,也是社会之事。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有必要抓好科普阅读这一重要抓手,大力营造科学氛围,开启科普大阅读时代,让更多人成为有情怀、有温度、有思想的阅读者乃至思考者。这样的全民阅读时代,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沃土,是我们的青少年热爱阅读、热爱科学的开始。
关注科研过程
强化科学思维
过去在科普过程中往往关注结论公式,注重“强记硬背”,忽视甚至轻视过程推导、方法推演和原理应用的大众化,难免让初学者“兴味寡然”,尤其对青少年学生,更是艰涩难懂。这与现代科普启发科学思维、培育科学精神的理念与目标相悖。
推动公众从书本到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动眼”向“动手”“动脑”转变,是科普阅读的基本要求。科普阅读不能止于通俗读物的编撰,而应该关注出版、发行、推广的全过程管理,配套设计实验,用音视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详细解析科研原理,使阅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联系实际地思考,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现在很多出版社在编撰科普读物的同时,也提供了配套的音频、视频等,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有趣。
注重融合渗透
精耕科普文学
科幻文学给予大众广阔、开放想象空间与直观震撼,其效果不亚于科普读物、科学专著。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的兴起,对科学普及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它毕竟与科普阅读的目标指向不同。科学假想不是文学幻想,科学假想需要深邃的科学思想、严谨的科学思维。面向未来,需要文学、艺术与科学家博采众长、通力合作,创作出兼备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科普作品。现在有很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科普文学创作,科幻文学领域专业作家也在学习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产出兼具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科普作品。这样的科普作品能在陶冶性情的同时,让人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科学研究兴趣,这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大有裨益。
推广技术应用
丰富阅读体验
当前,跨越时空、沉浸互连、虚实共生的立体式、多功能阅读正在变为现实。数字阅读由“看”到“听”、从“无声”到“有声”,丰富了阅读者体验,为老人、儿童和视听障碍者提供了新的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地理、地图呈现和历史古籍阅读等领域,增强了感官体验,使“苦”读变为“悦”读。此外,朋友圈分享与网络共读悄然成为时尚潮流,使阅读不再“孤”读,有助于共创全民性、社会性阅读环境。
推动多点融合
激发社区活力
社区是人们的重要“栖息地”,社区公共空间逐渐成为知识交流空间。当前,不少社区都设有图书馆、文化馆。下一步,要注重推动以科普读物、科普文学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共读,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乃至艺术馆多点融合,整合空间、资源和管理,切实服务于从“倡导”到“推进”的政策要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经济网,原标题为《从“倡导”到“推进”开启科普阅读时代》,作者吴才唤,有删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