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自认书法胜过其父,却遭2代帝王“厌恶”,他到底差在哪?

2023-10-10   书法网

原标题:王献之自认书法胜过其父,却遭2代帝王“厌恶”,他到底差在哪?

王献之自认书法胜过其父,却遭2代帝王“厌恶”,他到底差在哪?

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子承父业”之说,书法也有笔法传承这一理念,例如王羲之曾书写一本小楷秘笈《乐毅论》,秘密传给了王献之,并交代他不可随意给外人观看,就是希望王献之可继承家传笔法,从而发扬光大,当然王献之也没有辜负父亲期望,从小就致力于提升笔法技艺,感受书法的艺术气韵。

曾把家中18缸水全都染黑,足以见其刻苦的精神,而且王献之没有被前人围困住,独具开拓创新思想,劝谏父亲将草书展现出奔放遒逸之感,大力发展“一笔书”,认为“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强调章法、结字的自由流畅,把王羲之善用的内擫笔法改为了外拓,使点画变的舒展纵逸。

十分简洁生动,散发出飘逸豪迈的气息,其实从后世的书法发展来看,王献之的创新缺失顺应了时代洪流,因为正是在“一笔书”行笔奔放婉转的感染下,后世的张旭跟怀素,才能创造出诡谲肆意的狂草,让草书以强烈的感染力进入艺术殿堂,同时他的外拓笔势,也为颜真卿突破王羲之秀润风气打下基础。

保证了书法发展的多样性与创造力,因此从成就上看他确实不输给王羲之,而且在孙过庭的《书谱》中曾记载:“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当时王献之为了能引起谢安的注意,就写了一幅字送给他,却被谢安给退回,恼羞成怒找到他询问原由,谢安却问他自认为书法能否超越父亲。

王献之大言不惭的说一定能胜过,还称一般人分辨不出他好在哪,其实不仅在东晋时期王献之书法受到的关注少,在后世的千百年间也一直被忽略,甚至梁武帝、唐太宗这两位帝王都较为厌恶其字,唐太宗还曾评价曰:“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在他看来王献之用笔不够从容。

十分疏瘦无趣,而羊欣则认为其字“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所以都对他大肆贬低,那么王献之书法真的如此不堪吗?他到底差在哪里?现在我们就详细看一下,其实从综合实力上看“二王”父子旗鼓相当,只是在观念跟气韵上有所差别,王献之崇尚“古法”,虽然改变了篆隶的质朴古拙之态。

但还是保留了萧散典雅的格调,但王羲之比较崇尚激励、奔放的情感宣泄,用笔清晰明了、娴熟迅疾,所以在严谨跟精准度上,相较于其父就会有所缺失,就拿“顿”“深”两字来看,王羲之的笔锋凝炼沉雄,颇为饱满精到,带有千钧之力,笔毫展开时充分齐近,好像一个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让每一次下笔都蓄势充分、一击必胜,内在筋骨遒劲洞达,即便临摹上数千遍,也依然会有常学常新之感,精深而悠远,但是王献之的精微性与层次感就会稍弱一些,偏向于血肉之美,带有朦胧的意境感,由此可见二者追求的风尚不同,无法得到切实的高低之分,而且艺术风格本就是多元化,单从自我喜好一味赞赏或贬低难以让人信服。

您对王献之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