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者在离世前说:我一生都没有真正的幸福,总结一下,是因为我没有信仰(宗教)。比如《达芬奇密码》,其中的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因为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做的事情中,没有丝毫的怀疑和虚伪,没有性格的分裂和扭曲,即使是“变态”的白化病杀手,在死的那一时刻,也是欣慰和满足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应当和正确的,当然,这些信仰和宗教是否符合普世的道德善恶标准,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则是另外的问题。但单单对其中的信仰个体来讲,幸福是肯定的:即使身处阴暗潮湿狭小的牢房,也会感到上帝的光芒笼罩其中。
再看《三峡好人》,感受到的是普通人对生活的信仰:默默地,只是默默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分辨,不抗争,努力做好。这种逆来顺受可能是生活的压力和不公的结果,但在老子看来,可能就是“为而不争”的意思吧,毕竟,很难衡量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比如,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是金钱?权势?健康?快乐?这些也只是分子,还有个分母――欲望。
韩三明千里寻妻,中间忍受很多羞辱,要是在琼瑶阿姨的笔下,该是如何的惊心动魄,哭天喊地;在知识分子的描述中,又该是何等的“此情天地可鉴”。但在韩三明的眼中,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当年没有媳妇,就买个女人;后来女人跑了,就自己一个人生活;现在想这个女人和女儿了,就跋山涉水来找;被女人的大哥赶出去就明天再来;没有钱了就做苦力拆房子。最后见到女人也就淡淡的几句话“当时为什么要走啊”,看到女儿的照片,也没有特写的流泪,只是问“再一起过吧?”得到同意后,去找到女人的男人。两个男人喝着酒,“她要跟你走也成,但我养了她这么多年,总要有个补偿吧”,“好的,我现在没这么多钱,等凑好了再来吧”,然后就是对女人说“走了”。当然,筹钱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到煤矿挖煤的,要“签生死状的”。韩三明木讷的脸上很少有表情,只是默默的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如果你认为他是不幸的,那你回看自己,你是幸福的吗?同理,如果你认为你是不幸的,那看看达官贵人,他们就是幸福的吗?
另一个女人物,护士沈红,则是千里寻夫。找到了,也明白了,只是一句“我们离婚吧”,最后的要求是一起在大提上跳一支舞。没有我们熟悉的“陈世美”“抚养费”“财产”及不停的“为什么,为什么”,当然,她是有预感的,也是紧张的,所以才一路上不停的喝水,但既然发生了,事实已定,接受就是了,平淡中的有种震撼的感觉。
沈红肯定是吃亏了?起码要讨一点钱吧?讨多少?多少是不吃亏了,是占便宜了?当然,也不能轻易放过这个男人吧,我过不好,也耗你一辈子,于是,就是胜利了?
对于韩三明沈红们来讲,生活就是现在的样子的,“这就是命!”生活不是轰轰烈烈,不是功成名就,不是创造历史,生活就是过日子!过日子就是一步一步来,做该做的事情,有病了就去治病,没钱了就去借钱,借了就努力赚钱还债,生活中总是有很多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完了,还有新问题,然后再解决……就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吧。
有人说,这是没有出息的,有出息的人应努力奋斗,奋斗的目标或是目的是什么?比如韩三明,应该努力赚钱,当然,靠勤劳吃苦发财是不大可行的,总是要钻营一点旁门左道才好,最后,就是钱花不完的财主,女人随便找,何必还惦记那个有点缘分的老女人?这就是完美成功的人生?
韩三明只是个普通的人,他也只是做自己本分的事情,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角色呢?为了多年不在一起且已跟别人的妻子,为了从未谋面不知道对自己怎样的近二十岁的女儿,就“签了生死状,下煤矿’’?会不会妻子女儿又跑掉呢?要是伤了,瘫了,她们会来照顾你?会嫌弃你吗?对于沈红,成全了丈夫和那个女人,那自己呢,回家怎么办?以后怎么办?这些,总是会考虑的,考虑后,又怎样?每个人都想非凡,其实,本分才是最难的。
对于韩三明,既然决定找到老婆和女儿,并一起生活,那只能“不顾生死”的去赚钱;对于沈红,既然男人决定离开,留不住了,也没有必要留了,就转身离开,继续过下一步的日子,无论如何,日子总是要过得。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不做那么多的思考、判断、衡量、取舍,我们也不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生活在我们面前铺了一条路,我们就沿着她一步一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