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演员韩再芬曾炮轰小沈阳,说其不注重思想内涵,网友怎么看

2019-12-25   听戏APP

“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坚守黄梅戏艺术阵地多年,一向“耐得住寂寞”的韩再芬终于发话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赵氏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


问:谈到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您是怎么看待黄梅戏从娃娃抓起这个命题的?

韩再芬: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庸俗化,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做学问的人怎么能够跟唱流行歌曲的人相比嘛!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哪能跟卓别林这样的幽默大师相比呢?媒体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超女”模式:不能一味模仿时尚

问:有人认为黄梅戏如果能够把“超女模式”嫁接到这一传统剧种,也许会让它重放异彩。您怎么看?

韩再芬:黄梅戏必须遵循着自己的脉搏去发展,更要不断地创新。要对黄梅戏内在的东西进行改造,但绝对不能一味模仿时尚、吸引眼球的形式来表现。

反方观点

作为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炮轰红遍全国的赵氏师徒,无论是作为两会花絮还是作为圈内爆料,这条新闻注定会火。而我想说的是,在这里边,韩再芬从不同角度都存在着误读。

首先,是韩再芬对小品和赵氏师徒的误读。小品,作为一种脱胎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注定必将扎根于民间。小品,从开始起,就没有承担注重思想内涵、宣扬价值观念的使命,它的生命力和任务仅仅是传递笑声。赵氏师徒来自民间,并一直重复、还原着老百姓的悲欢喜乐,这也是他们的市场所在,远非其低俗。

百姓文化之所以单纯,正在于没有掺杂所谓的高深内涵,不受太多价值观念的左右。简单的形式和淳朴的快乐正是民间艺术的活力和真相。所以,韩再芬对小品的定位是错误的,包括相声、评书、小品等在内的所有民间艺术,本来就不是阳春白雪,其出发点是小百姓的快乐,归宿仍然是小百姓的快乐。丢失了快乐,只剩了内涵,小品便真正成了一幅空皮囊,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其次,是韩再芬对传统文化的误读。韩再芬称要建言政府加强对意识形态的规范,紧紧把握导向,保持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言下之意,就是以赵氏师徒为代表的,缺少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的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的糟粕。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罗万象,三教九流,包括上层文化,更主要的还是源于民间的底层文化。我们承认,民间文化有其不可避免的糟粕,但绝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判断依据,绝不包括百姓的欢乐。以韩再芬的视角来看,秧歌、舞龙、二人转、乐亭大鼓……这些岂不是都该加强意识形态的规范和引导。

可以看出,韩再芬炮轰小品与姜昆言相声决不能流于低俗,其背后的思想逻辑都是一样的:以高雅这种虚无的武器随便扣帽子,以自己的观点来衡量、代表百姓的立场。可笑的是,在高雅和低俗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就已经错了。


正方观点

“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坚守黄梅戏艺术阵地多年,极少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一向“耐得住寂寞”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梅戏名家韩再芬发话了。作为一名演员,韩再芬说她“不喜欢作秀来吸引人气,不主张炒作,也会刻意保持与戏迷们的距离”,她认为“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传统剧目不能一味模仿时尚

对于有人提议将“超女模式”嫁接到黄梅戏这一传统剧种,韩再芬表示,这种设想虽然很有创意,但事实上,每一个个体、艺术形式都有固有的生存方式。虽然同是艺术门类,但彼此间并不具有可比性的。这个时代,如何让黄梅戏成为时尚流行的剧目?要对黄梅戏内在的东西进行改造,但绝对不能一味用模仿时尚、吸引眼球的形式来表现。

赵氏小品缺乏价值观念

对于家长大多让孩子学流行、跟潮流的现象,韩再芬说,这跟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导向有关,所以大家都蜂拥着去拍电视剧、去唱流行歌曲、去抢着上春晚等等,这样的机遇可以创造一夜成名的奇迹,获利很快、很高,传统的戏剧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切的,而且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她说如今,黄梅戏也沦落到“唱堂会”的境地,如果这样,戏剧就更加没有出路了。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庸俗化,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她建言政府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规范,导向要紧紧把握,传统文化要保持它的精华,并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哪能跟卓别林这样的幽默大师相比呢?媒体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原安庆市黄梅戏二团)院长,出生于1968年,籍贯安庆市潜山县。1980年进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两年后便登台。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一举成名,曾在热播电视剧中饰演长孙皇后。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