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宝宝就不乖?

2020-09-22     孕妈学堂

原标题:“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宝宝就不乖?

芽芽妈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不在家的时候芽芽可乖了,该吃吃该睡睡,也不哭闹,你一回来就来精神,开始调皮捣蛋了;你不在的时候,也不黏人,自己乖乖玩耍,你一回来就磨人的,都是你惯的;你出差他还好点,回来太不好管了。芽芽妈没少听这种话,明明是因为和妈妈关系好才这样的,怎么让别人说起来都这么不好呢。

宝宝不听话 背后有原因

芽芽妈有一次出差,十天才回来,芽芽立马像口香糖一样粘了过来,上个厕所,芽芽都抱着妈妈的腿,生怕妈妈又走了。直到晚上,芽芽依然兴奋地和打鸡血一样,不睡觉,在床上跳来跳去。奶奶很是埋怨:“你不在家,芽芽八点就睡了,你一回来了怎么这么闹腾。”

芽芽妈抱着宝宝来到了卧室,问他为什么这么瞌睡了就是不睡觉呢。芽芽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不想睡觉,我怕醒来你又不见了。你不在的时候奶奶老说我不睡觉的话你就再也不回来。”原来,芽芽都是为了让我多注意他,才一直不睡觉。

宝宝听话 背后也有原因

在亲子关系中,宝宝越和谁亲近,就越会无法无天。妈妈是宝宝最亲密的人,如果去了陌生的环境,或者很久见不到妈妈,再次相见的时候自然就会非常粘人。

《美国育儿百科》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妈妈不在宝宝身边,其他照顾宝宝的人说孩子表现非常乖巧,这是因为宝宝对他不够信任,不敢去和他们交流沟通,不敢去试探他们的脾气和底线,没有展现自己真实的样子。

在别人埋怨宝妈们“惯坏”孩子的时候,是宝宝根本没有展现本真的样子,而且在妈妈面前,各种调皮捣蛋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寻求一份踏实的安全感。

01

完全信任妈妈

芽芽妈小时候,在别的大人面前会安静地坐在一边,不吵不闹,像个小大人一样,乖乖巧巧,怕不被别人喜欢,或者被嫌弃。可是见到了自己的妈妈,整个精神都被调动起来了,这都是因为完全信任亲爱的妈妈。

宝宝们也同样如此,面对妈妈,毫无保留地信任她,爱她,并且也相信妈妈也爱自己。

02

需要妈妈的安全感

特别是职场妈妈,工作辛苦,照料孩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早上早早出发,晚上吃过晚饭才能回来,妈妈好不容易可以陪伴自己,宝宝就会一直强迫自己不睡觉,希望可以和妈妈多待一会。

芽芽妈每次出差回来,芽芽都有两三天需要适应,晚上各种打哈欠、眼皮打架,就是不睡觉,希望妈妈可以多抱抱自己,多跟自己讲故事。

03

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白天,小区里有很多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芽芽也是其中之一。正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跑着玩捉迷藏,结果其中一个小孩子摔了一跤,看着他强忍着泪水,不哭也不闹,也不说话,结果听到妈妈叫他,泪水突然就跟开了的水龙头一样,哇哇大哭,说自己摔得可疼了,衣服都破了。

妈妈不在的时候,自己可以佯装镇定,在外人面前哭了没人管;可是看到妈妈,自己的委屈全部都发泄出来了了,因为在妈妈面前是最有安全感的,妈妈一定会照顾、安慰自己。

疼爱有度 陪伴有质

宝宝们对妈妈的爱是毫无保留的,同样也需要妈妈给予自己足够的回应。

01

高质量陪伴

很多传统的育儿观念都会将妈妈的过度溺爱归结为妈妈离不开宝宝的原因。对于孩子的要求,很多妈妈都是有求必应的。

有条件的时候,要多给宝宝提供高质量的陪伴。离开的时候,也要给予他内心充足的安全感。

1.每天早上上班前给他一个爱的抱抱,让他们保持好心情;

2.晚上睡觉前给他一个吻,告诉他们明天妈妈要早早去上班,可能看不到自己,但是下班后就会第一时间回来陪宝宝;

3.如果出差,要和宝宝保持定期视频的习惯;

4.妈妈对于宝宝的要求要分情况,不要有求必应。爱孩子也要有度、有分寸,不能过度溺爱。

02

提前给宝宝汇报行踪

孩子黏妈妈,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们分不清离开、消失的区别,特别是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喂养人为了哄孩子再说几句“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的话”,这些都会增强宝宝的分离焦虑。所以妈妈要提前告诉宝宝自己的行踪,自己要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让他们心里有个底。

03

鼓励宝宝正确表达情绪

在孩子表达不开心、委屈的时候,妈妈不要直接驳斥、质疑他们的想法。他们更希望可以表达自己完整的情绪,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别人对自己再好,也觉得委屈,妈妈在主心骨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情绪波动是非常正常的。妈妈要理解他们的情绪,才能帮助他们,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斯蒂文·谢尔弗,《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有限公司,2018

【2】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西尔斯亲密育儿全书》,天地出版社,2015

【3】 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新世界出版社,2014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uBJwHQBURTf-Dn5FKz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