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围绕“时间与生命”这条主线小编带大家了解了台湾行为艺术家谢德庆五个一年表演中的前两个作品《笼子》和《打卡》,在剩余的三个表演中,谢德庆跳脱出静态时间的界限,更深入地拓展到人类行为的层面继而探索生命的真谛。
左为《户外》官方证明 右为《户外》谢德庆个人陈述
图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1981年9月26日,也是在结束《打卡》不到一年,谢德庆开启了第三个行为表演《户外》。在经历过前两年的历练和尝试后,艺术家此次将难度系数再度提高,把表演主场从位于Tribeca的工作室直接转移到纽约这座充满挑战的城市中。
在表演的一年时间期限内,谢德庆变身“街头流浪汉”,没有固定的居所,在纽约各处的街头小巷流浪。然而更为严苛的是,他规定自己不能进入有遮盖物的地方,这代表着无论狂风还是暴雨,谢德庆都不能走入任何建筑物,甚至不能在报亭或遮阳伞下躲避,他携带的少量物品仅有一身衣物、一个睡袋、一个背包、几张纽约城市地图、一台相机、一台收音机、一个手电筒和一根棍子。
谢德庆背包中的一些物品
图源:ARTFORUM
在纽约生活过的朋友们也许能感同身受,每年初一二月的雪季纽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15-20度,在凛冽海风的暴力加持下,体感温度往往要更加寒冷难耐,就算是进入春季,纽约的天气也常常在前一天暴雨,第二天暖阳的极端间变幻莫测。谢德庆就如同荒野求生类真人秀的最佳参加者,抛开四季温度变换的折磨以外,他需要不停地用最原始的方法满足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譬如在树下过夜、拿木棍生火、用消防水管中的水洗脸刷牙等等。
谢德庆在雪中
图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谢德庆的流浪生活基本围绕着纽约曼哈顿下城的区域展开,他每一天都会在自制的图幅上记录下自己的轨迹和所做的事情,根据本人的记录,在1982年1月28日这天,他于早上9:10在West 21th St吃了早餐,而后在9:40生火。尽管生活条件听起来十分严峻简陋,但谢德庆却完完全全地融入进了纽约这座奇妙的城市,他时而选择在停车场驻眠,时而也会选择露天的废弃工厂;他时而自行生火备饭,时而也会从街边的餐车购买食物(纽约街边有许多餐车,提供世界各地的快餐,大多都物美价廉);甚至还会在不定时开张的户外市场和商贩们讨价还价,购买便宜实穿的衣物。
谢德庆的一些流浪记录
图源:ARTFORUM
这期间仅有一次谢德庆被动打破“不进入任何遮盖物建筑”的规定。小编没有找到具体的缘由,猜测可能是在街头露宿时被旁人举报,被警察逮捕后,谢德庆被迫在警察局呆了十五个小时,不过被释放后他还是一切照旧的“浪迹天涯”。
图源:ARTFORUM
《笼子》和《打卡》作为与时间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的行为表演用充斥着矛盾和张力的方式探索着时间和生命的关系,而在《户外》中,谢德庆似乎摒弃了之前的思维,将视野转向空间和行为间的交集互动。由于作品主题的不连贯性,相较于《打卡》的业界轰动,《户外》是充满争议性的一个作品,有不少从业者或粉丝指出谢德庆在《户外》中没有呈现出关于时间的理论。不过小编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理解 — 时间是人类生存的定量基本条件,那么空间其实也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另一条件,如何与所处空间产生链接也是如何度过时间或度过生命必须思考的一环。
左为《绳子》官方证明 右为《绳子》谢德庆和Linda陈述
图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谢德庆的第四个一年行为表演《绳子》是小编自封的最佳作品,不论是从创意指数还是主旨深度上考量,《绳子》都具有可以深远流传的话语权。这次,不再是谢德庆一个人的孤独表演,美国行为艺术家Linda Montano和谢德庆两人共同生活一年,双方从1983年7月4日傍晚六点到来年同时刻都由一根长8英尺(约243厘米)的绳子连接。不论一方在做什么,另一方都需要在腰间绳子的牵引力下跟随而至,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在如此“亲密无间”的状态下,双方均不可有任何形式的肢体触碰。
图源:ARTFORUM
谢德庆和Linda生活在同一间小屋,睡在间距较近的两张单人床上,当一方上厕所或者洗澡时,另一方便在门口等待。事实上,Linda Montano在1973年曾和Tom Marioni尝试过类似的双人挑战。当时双方被手铐相连三天,期间每天录制十分钟的视频作为记录。而在1983年谢德庆和Linda的进阶版本中,他们选择每天拍摄一张照片的形式来记录这段行为艺术表演。
谢德庆和Linda的每日拍照记录
图源:Printerest
在成名后的采访中谢德庆这样描述《绳子》的体验:“我认为Linda是我遇到过最真实坦诚的人,为此与她交流很舒服。我们有过很多次争吵,但我觉得这不是件消极的事。任何被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哪怕是甜蜜的情侣,都会有争吵。这段行为艺术像是展现裸露身体的动物,我们没办法隐藏自己的黑暗面,相反我们需要暴露自己的弱点”。
图源:Printerest
在读完上述段落后,小编对于《绳子》这个作品背后的意味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最开始,将《户外》和《绳子》视为一体,我认为是谢德庆基于对空间和行为、束缚和自由的双重探索。在两次体验中,空间和行为的相互牵制,前者表面上给予谢德庆宽阔的活动空间,却将行为限制在仅限户外的极端生存环境中;而后者表面上没有任何行为举止的框架,但实际绳子的约束力无形中刻画着一个有形的空间。
对于小编来说,实现自由是追求精神世界的第一步,而任何维度的自由都是以所处空间,所处环境为先决条件引发的因果论。《户外》和《绳子》均在不同程度上约束着体验者的自由感,但若深入地想一想,所谓的物理限制何尝不是帮助个体实现精神自由,甚至突破自由 的助力呢。由于不能进入任何有遮盖物的场所,谢德庆在城市中漫步探索,获得了与曼哈顿所有的自然生物、人为作物深度互动的机会。浅显些来看,是大多数人在正常的生活中不可能获取的经历,而更深的意义可能在于其脱离物质世界,上升为精神世界的突破。而在第四个一年行为表演中,谢德庆和Linda需要无时无刻见证对方的一切行为举止,从日常的吃饭、工作、阅读到更为私密的更衣、睡觉、生理癖好,从表演起初可能存在的行为收敛到后续阴暗面的彻底暴露,无疑是个体内心的释放,同样也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巨大迈步。
《无艺术》官方证明
图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随后,在1985年7月1日到1986年7月1日间,谢德庆完成了五个一年行为表演的最后一场《无艺术》。内容如其名,谢德庆不做艺术、不谈论艺术、不欣赏艺术、更不会前往博物馆或任何艺术展览。他选择像大部分平常百姓一样买房、学车、看书,度过时间。
聊到这里,关于谢德庆行为艺术生涯的进程也就基本接近尾声了,他在1986年底至1999年间继续从事行为艺术,但从未公开发表,作为他的最后一件作品《十三年计划》,他选择将自己身上艺术的一面彻底隐藏,以普通人的身份去生活,更确切的说是去度过时间。
图源:ARTFORUM
回过头看谢德庆的所有行为表演,其主旨都是度过时间,只是在多重方式、多重视角的条件下同时探索着生命、空间、自由这些人们终其一生找寻答案,却往往找不到答案的永恒论题。我想谢德庆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能给予看到这里的你一丝启发,你可能也已有了欣赏他的理由,而我爱他的纯粹。俗话说,艺术只存在于苦难的时代,但谢德庆的作品跳脱出所处时代,所处背景,他没有为任何弱势种族发声、亦没有为任何政治立场唱响口号。他只代表自己,也只通过一个人类个体所能携带的生理机制和精神能力,向所有人展现着生命的本真和本质。
理解谢德庆的“费解”艺术(上)— 时间与生命的博弈
MET GALA 2022 当代梦露大杀四方
从机车到绿植,泷泽伸介是否还是曾经那个坏“邻居”?
Howie Lee :: SIZING UP (点击原文链接收听)
青山周平 :: SIZING UP
刘雯 :: SIZING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