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7岁的小侄子一起出门,路上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时我们坐的车正好停在十字路口,原是红灯的时间,旁边一辆三轮车突然从我们身边冲了过去,完全无视交通规则。
这时小侄子转身问了我一句话:为什么那辆车能够闯红灯,我们却非要在这里停着呢?
小侄子的问话,让我愣了一下,突然想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周围有很多。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排队,他们却可以插队呢?
为什么我在家不能玩手机,你们却能天天刷视频呢?
为什么你告诉我要学会分享。可小姨却总是帮着弟弟偷藏零食呢?
所有的问题,孩子都在表达一个疑问,为什么别人能做的事情,我却不能做?
这样的问话,不仅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不高兴,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更是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表示质疑。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时,家长该如何正确去引导呢?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每个人的想法都与他身处的环境有关,孩子也不例外。
1、内心并不认可。
生活中有些孩子在家里面特别听话,表现得也特别乖巧,可一离开家庭,来到人多的场合,家长似乎就管束不了他了,孩子一下子就释放了天性,和平日里完全是两种人。
这种现象说明,孩子在家里时迫于压力,会去遵从父母的命令,迎合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欢,让自己在家庭生活得更舒服。
但在内心里对于父母的决定和要求,他们更多的是怀疑和抗拒。
而一旦来到外面,父母的压力骤减,而他们发现,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别人却可以做时,瞬间,就似乎发现了新天地。
想办法去效仿别人的行为,压根就无法思考,这种做法是否是对的。
简言之,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时,用的是大量的说教,命令,强迫,惩罚等方式,最多只能让孩子表面服从,内心却依旧抵触,收效甚微。
2、在意外界的看法。
很多父母都喜欢表扬孩子,不管孩子的行动是否真的值得表扬,或者表扬的内容是否恰当。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去思量,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表扬,于是他们开始更关注来自外界的声音,而不是注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行动。
当周围出现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行为时,就会下意识产生疑惑。
3、盲目模仿没有界限。
对于思想上不健全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事物缺少基本的分辨能力,只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去盲目效仿。
如果周围出现和自己平时认知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是比较有新鲜感的事物或行为时,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意识地去模仿。
由此可见,当孩子对别人的行为表示疑惑,是大多来源于内心对规则的不认可,在意外界的看法以及盲目模仿所导致。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时,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正确引导孩子的三个方法。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条路上一直充满各种各样的挑战,每当父母好不容易解决了一个问题,身边却总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和行为。
所以家长如果想真正解决孩子的困惑,就要着重孩子内心的成长,帮孩子建立起能自我防御的内在动力。
1、让孩子真正认可规则。
当孩子问为什么不能闯红灯时,家长如果一味地采取命令,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孩子并没有从内心认可,之后的问题也会反复出现。
最适当的方式是着眼于长远的效果,看到孩子真正的内在需求,理解他的情绪,给孩子多一些体验与学习的时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接受这件事情。
比如说,家长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去思考:
闯红灯的人毕竟是少数;闯红灯会有什么样的危险后果?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后果?
通过类似的问题,帮助孩子梳理思路,让他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只有让孩子内心真正的认可,而不是被逼低头,才能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在任何时候都能发自内心地遵守规则,才能达到长远遵守的效果。
2、以身作则,成为榜样。
孩子是最厉害的模仿者,而与他们日夜相处的父母,就是他们最容易模仿的对象。
作为家长,在给孩子讲述规则时,其实不需要说太多,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影响孩子就可以了。
如果父母能坚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规则,让孩子不断地把规则内化,本能地去遵守。
当然,如果孩子依然产生了疑惑,父母可以继续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行动,只要自己觉得是正确的,就应该去遵守。
正确的事情,不应被外界所影响。
3、关注自身,忽略外界的声音。
这一点着重在于,建立孩子对自己的内在评价体系,减少对外界的关注。
比如当孩子表现好时,父母不要空洞地去夸孩子“聪明”“听话”等等,而是关注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夸赞到每个细节。
你可以说,“这次的结果确实不错,主要来源于你平时的努力,妈妈有看到你,每次回到家后会自己多学习一个小时。”
再比如,当别人插队,孩子也想插队时,父母先不要急着去制止孩子,而是试图理解,并用鼓励的方式让他学会成长。
妈妈们可以试着这么说,
“前面排队的人是很多,别人插队,确实让你觉得不公平,这些我都能理解,但大部分的人都在排队,你也一直很耐心,当看到别人插队时,你还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需求,这样能勇于表现自己,真的是非常不错的行为。”
这样的鼓励,不仅会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能增加他内心的正能量,让他听从自己的需求,不会过分在意外在的评价,做真实的自己,变得更加自律。
当周围的行为与孩子的认知发生冲突时,疑惑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父母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否定孩子。
认清孩子的需求给予鼓励,以身作则,不断用一言一行,帮助孩子将规则内化,最终让孩子能够更多地关注自身,忽略外界的声音,形成真正自律的品格。
只有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变得更自由,能开心地接受这个世界的不一样,并能坚持用最正确的方式去做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