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同时段各有养生重点!养生宝典:吃梨+穴位按摩!

2019-09-19   珠海市场监管

秋天向来被称为“多事之秋”

人会有秋燥、秋乏、秋愁等表现

秋天不同阶段对养生的要求不同

养生也要顺应天时

今天小编就来告诉你

秋天应该如何养生!

秋季养生分3段

秋风送爽,暑往寒来,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皮肤纹理由疏松转为致密,阳气开始潜藏于内。在气候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养生也要顺应天时。

初秋:防暑保脾胃

时间: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1.御暑热

初秋暑热仍未退去,素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称。此时养生重在解暑降温、预防中暑。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处事不躁,以防暑热伤心。

2.保脾胃

此时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最易伤脾,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饮食要清淡,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并且少食冷饮、秋瓜等寒凉食物,以免中伤脾阳。

仲秋:防燥常秋冻

时间: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1.防秋燥

仲秋时节草木逐渐干枯萎黄,人体也表现为“津干液燥”,如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养阴润燥。

2.常秋冻

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正是“秋冻”的好时机。青壮年以及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和小孩,此时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为越冬打好基础。

晚秋:避寒打“底补”

时间: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1.避风寒

晚秋气候开始转寒,此时须及时添衣,不再适宜“秋冻”。深秋时节不时有寒流侵袭,寒邪易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时保暖,以防疾病发作。

2.打“底补”

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其实,要想达到冬季进补的目的,首先应该在秋季调整好脾胃,晚秋正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

芡实为食疗佳品,可用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猪瘦肉、鸡肉等,可以起到健脾益胃、固肾涩精的作用,对于慢性腹泻、夜尿频多等症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秋季干燥多吃梨

入秋之后,天气越来越干燥,计仔君已经开始感到口干、嘴唇干、皮肤干...其实这些都是“秋天燥气伤肺”的表现。

这个时候多吃“梨”,就能应对各种秋燥症状:

  • 梨性凉,秋天吃能润燥、化痰、降火。
  • 一颗梨含有85%的水分,以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有助于保护心脏、养护咽喉、防便秘。

百合梨米粥

材料:雪梨1个,梗米100克,鲜百合50克(花待放、瓣肥厚者尤宜)

做法:雪梨洗净后连皮切碎,梗米100克,加适量水大火煮开,然后加鲜百合,慢火微炖,煮粥食用。

雪梨荸荠汤

材料:小杏仁1把,雪梨1个,荸荠5个,柿饼1个,胡萝卜1根,蜂蜜1勺,冰糖1勺

做法:雪梨去核,带皮切成块;荸荠去皮,切成四瓣;胡萝卜和柿饼洗净切丁。砂锅加水3碗,煮沸后加入上述原料,再加入杏仁和冰糖,煮沸后转成微火,炖30分钟。关火,待温度不烫后加入蜂蜜,即可食用。

雪梨蔬果汁

材料:雪梨1个、胡萝卜1根、枸杞子20克、开水250毫升、柠檬汁20克、蜂蜜适量

做法:枸杞洗净,冷水浸泡;胡萝卜削皮切成小块;雪梨削皮去核,切小块。把雪梨、胡萝卜和枸杞子放入搅拌机中,加一半水,开机榨成汁。再把另一半水、柠檬汁和蜂蜜加进搅拌机中,开机搅拌至均匀后即成。

养阴穴位多按摩

按摩可以放松躯体

下面给大家推荐

3个秋季可以常按的穴位

>>>> 神门

手腕靠小指侧能摸到一条突出的肌腱,肌腱边缘靠桡骨(大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即是。用拇指按摩神门穴100下,早晚各1次,能改善失眠、健忘等症状。

>>>> 曲池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的凹陷处。用手指按摩曲池穴80~100下,早晚各1次,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 手三里

手三里位于肘横纹下2寸,用手指按摩此穴80~100下,早晚各1次,能润燥健脾、调节肠胃,缓解手臂疼痛、齿痛颊肿等症。


来源:最紧要健康GRT

编辑:珠海市场监管团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后台,我们将24小时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