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城市化与建筑学的未来——《世界建筑导报》坊城设计专刊发布论坛

2024-01-16     樱花细雨话文字

原标题:活动回顾 | 城市化与建筑学的未来——《世界建筑导报》坊城设计专刊发布论坛

2024年元月6日,留仙洞万科云城设计公社B区报告厅济济一堂,各界贤达见证了《世界建筑导报》的发展回顾与展望,坊城设计建筑事务所自成立以来深耕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与特邀嘉宾面对高密度、基础设施、存量发展以及人、建筑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思想碰撞。

这是《世界建筑导报》坊城设计专刊发布论坛现场,坊城设计以独立事务所的规模在十六年间建成了超过100个项目,获奖70 余项,呈现了其十六年间设计实践的思想脉络、方法策略以及对未来的深思。

本活动由坊城设计主办,万科云城设计公社协办,《世界建筑导报》作学术支持,观筑作媒体支持。本次活动分为活动开幕、专题演讲、嘉宾论坛3个环节。《世界建筑导报》总编、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于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世界建筑导报》自1985年创刊以来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新一届《世界建筑导报》的任务与使命并对坊城设计做出了高度评价。

而后的近1小时,坊城设计主持建筑师、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专家库成员、深圳市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第一届委员陈泽涛围绕事务所的发展历程、自身的求学经历以及独立执业后的实践经验分享等方面对坊城的城市化实践探索娓娓道来,现场观众皆聚精会神、不亦乐乎。

最后是“建筑城市:高密度×基础设施×存量更新”(论坛主持:肖靖;特邀嘉宾:黄卫东、刘珩、刘晓都、钱源、钟兵、张之杨)、“城市建筑:人×建筑×城市”(论坛主持:沈驰;特邀嘉宾:杜鹏展、龚维敏、李甫、孙延超、张宇星、朱涛)两场专题研讨以及观众问答环节,各位嘉宾或结合实践历程、或结合求学经历、或结合教学感悟、或结合对建筑学科的想法针对议题展开了讨论与分享并对坊城十六年来的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认可,为满堂观众呈现了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高水平学术盛宴。

倘若当日你未在场,现将演讲、研讨、问答实录精简分享予你,共同回顾。

论坛回顾

高密度城市是非常宏大的议题,也是设计不可回避的条件。基础设施是我们现代城市发展的血液,如今进入到存量更新阶段,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所面对的诸多条件都应该有新的时代设定。请各位嘉宾就本次论坛的主题关键词——高密度、基础设施、存量更新——畅所欲言。

高密度、基础设施、密度背后有一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底层逻辑。深圳的基础设施早年服务于快速城市化、产业集聚、人口迁移。但是近10年,城市容量呈现出过高的密度,导致成本提升,甚至人口结构也开始呈现老龄化。基础设施投入是城市背负的巨大成本,需要思考现有人居环境和密度是否更适合生存。对此,坊城设计的一系列实验性的空间想象非常有价值,是对城市不断做加法的反思。

站在市场端来看,密度高低以前肯定意味着投资回本快慢。但是事情有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坊城前十年的作品多为复合开发,如今越发平和地创造美好的环境,我对此非常有信心。

首先恭喜坊城出专辑。我现在看到很多年轻人富有激情的设计,也曾跟随欧洲建筑师的理论、想法,去做高密度的畅想。坊城在深圳的若干实验性设计是在设想如果没有土地资源可用的情况下深圳应该做什么。城市到达某个强度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变化。这是一个很好的节点,让我们去探讨高密度的价值,比如存量思考、现有资源活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等,让我们在现有高密度条件下提供更好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有一本书叫《增长的极限》,今天的话题可以是“密度的极限”,我们已经迎来这个时刻。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媒介传播方式,已经由于科技的变化而迎来挑战。“存量”是挑战高密度的手段,盘活既有空间,植入真正有效的生活和功能。过去基础设施不够复合,功能过于单一,造成空间浪费。现在我们把它复合化,集中慢行系统、公共交通、文化配套、商业服务,过去强调增容,现在推动提质,需要特别严肃对待核心区域做增量。

我给坊城的概括是“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体”,知行合一,使得一种高度合作、快乐的基因在他们团队中得以显现,作品也高度务实、高产、弹性,跟随时代最前沿的节奏。这十几年,深圳建筑师跟随这种高速、高密度的城市生产,梳理了一整套理论,但同时深圳的建筑实践要有独特性、引领性、启发性。

产业是城市存在的根本,是当今高密度存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城市的产业需要一直自我更新,永不落后,站在时代前沿。在这个背景下,深圳建筑师和荷兰建筑师的共同特点是随着时代而变的弹性,我认为这是深圳40多年来非常明显的特征。

感谢各位嘉宾的论坛点评。坊城设计、乃至深圳建筑设计作品价值需要被深刻讨论,我认为只有慢下来,回归到理性,回归到正常,才有学术价值思考的机会,从而使得这种持续的思考慢慢形成关于深圳性的讨论,找到深圳建筑未来的价值点。

世界正在剧变。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都对“城市、人和建筑”的关系都产生了影响。人的空间使用方式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特别想听到各位老师就此话题的延展。

我感觉到陈泽涛脱胎换骨的改变,一个是基于城市思考的设计项目,另一个是对复杂环境条件的平衡。这种实施、操作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出自其荷兰求学的色彩和深大底色的叠加。我们建筑师是不是能发出更多声音,同时让设计沉淀下来。

我们现在所在的留仙洞是当年我和泽涛等建筑师,在刘晓都老师指导下的集群设计的成果。陈泽涛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对宏观的敏感,对于效率、平衡的掌握,以及在复杂环境里的举重若轻,他很少纠结于狭隘的建筑形式感、材料、以及哲学概念。城市密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非常具体的人的生活方式。同样一个密度值,可能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把密度从一个抽象的数字里抽离,转化成更具体的生活状态。

恭喜坊城在《世界建筑导报》出专辑。深圳建设除了密度,还有很关键的尺度。深圳城市肌理的尺度较大,有值得优化的地方。大规模开发多是集中建设,小尺度项目很难得。希望我们深圳本土建筑师能把建筑尺度方面,以及与城市结合方面做得更好。无论是出行效率,还是文化丰富度,城市生活的最终感受还是它的质量。在城市建设的尺度感是否能体现出的丰富性方面,深圳建筑师有非常多可以做的事情。

建筑师对城市有一种先天的责任感,能够扎根在城市的背景中。我们常年从事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的背景,保持一种长期视角来看待问题,需要对城市韧性具备有先天的敏感性。关于设计的时间性问题,绿色和生态建筑的出发点会追溯其土地千百年的发展规律,当把思考时间拉长后,建筑的适用性可能就更久。建筑师能做的就是连接,能够合适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原点,连接更多需求的可能性,去构建一个新逻辑。

对我来说,坊城作品是提供一个很大的切片,展示过去几十年深圳快速城市化的丰富话题。如何在量的基础上,真正保证文化的品质?除了高科技文化,深圳建筑和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如想最终胜出,不应以量和尺度来取胜。就像需要真正去理解迷宫的结构,建筑文化批评的平台才是深圳真正需要的线索,放在《世界建筑导报》这个平台,通过作品集遴选优秀作品的时候,就是非常卓越的机会,厘清迷宫的结构。也许今天,深圳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历史机会,就像从大语种里诞生的颠覆性的少数文学,深圳建筑最终能在空间品质方面和世界建筑相抗衡。

在中国职业化的建筑师群体里,坊城是非常优秀的。其职业性体现在匹配度要恰当,匹配甲方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这个匹配度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和沟通能力,清晰认知城市发展状态的环节。第二个点我接着朱涛老师的话往下讲,专业意味着我们要跳出深圳,进入全球话语体系。可能深圳不需要,但是建筑学需要。从专业和文化角度角度,未来应该能为深圳提供更深层的思想范式和空间范式,真正超越焦虑的方法是回到全球的建筑学思想本源。

感谢各位老师非常好的点评,量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尽力用职业性去回应。更慢的节奏下,相信我们会更有深度的思考,希望一个作品胜过一百个建筑,需要去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办单位:坊城设计

学术支持:世界建筑导报

协办单位:万科云城设计公社

媒体支持:观筑

-End-

编辑 / 朱璐阳

校对 / 施铎

本文由“世界建筑导报”授权观筑发布。

欢迎转发,禁止以观筑编辑版本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dd4cc56d67b51e7a48849f6cee795fa.html
















喜结金顶!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