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的心头肉,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但生活中,却有一部分家长给予了孩子过分的宠溺,导致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甚至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近刷到一条新闻,让曦曦妈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很有必要提出来,让大家探讨探讨。2019年10月17日,广东佛山市实验学校八年级的小杨,和室友小冯之间因为衣服乱放的问题,发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室友小冯趁小杨离开后,在小杨还未喝完的酸奶瓶里,倒入了大量的洗衣液。
并不知情的小杨,回来之后毫无防备的喝了一大口,当时他就感觉到喉咙和胃有一种强烈的刺痛感和辣劲儿。第二天凌晨小杨感觉到头晕、反胃,并有不断呕吐的现象,下午被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中毒。
面对小冯的这种行为,其妈妈却在电话里声称:“他还是孩子,都是未成年人,他没有恶意,没有社会上的不良习惯,我认为没有严重到需要报警的程度。”
自己孩子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同学的健康,不仅让同学急性中毒,还导致了同学可能患上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在施害者妈妈眼中,似乎希望利用一句“他还是孩子,还是未成年”就推脱掉一切责任。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导师,我们不应该成为孩子背后的熊家长。教育无小事,曦曦妈希望每个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都能够做好以下几点,才是对孩子最明智的爱。
一、教会孩子与人和睦相处,如有不满或误会,应当妥善解决
在有的家庭,几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着孩子打转,孩子要什么买什么,要干什么干什么,每个人都对孩子无比迁就。
当长期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突然融入到学校生活后,就会极度不舒适和痛快,比如:他不希望自己的小伙伴,有另外的好朋友;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一时冷落,更受不了别人对他的置之不理;他希望所有人都听从自己的调遣,这样他才会感觉心里痛快和舒服……
事实证明,越是“矫情”越是“娇纵”的孩子,在社交之中越是“白痴”。他不懂谦让,不懂宽容,不懂和睦相处,而心中剩下的仅是抱怨、愤怒和不平。学校、班级,都相当于一个小社会,那里聚集了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教育,被不同的教育观念所熏陶,所以他们的性格秉性等等都有差异。这其中,有跟自己合拍的,也有跟自己不是很合拍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妥善处理这种关系。
(1)学会接纳别人的优点,也要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思想并不成熟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发现孩子有一丁点思想扭曲的时候,就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自己找借口“他还小,长大就好了”。教会孩子接纳别人优点的同时,也接纳别人的缺点,这样彼此之间的友谊才会更加持久。
(2)请用语言做沟通,而不是用行为做报复。
在各种校园暴力事件中也好,还是在各种校园投毒事件中也罢,我们发现其实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心胸比较狭隘的孩子,还不愿意用语言做沟通,跟同学一起把误会解除。
平日里,孩子不开心了,作为父母我们不要让自己去猜孩子为什么生气,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不开心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吐露心声后,孩子心里会更加痛快一点,二来也有利于家长帮助孩子解决心中的烦闷和痛苦。当然,在和同学之间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才愿意勇敢的站出来和同学沟通解决。
二、不做毫无底线的庇护,不把溺爱当做爱
曦曦妈一直坚信,没有天生的熊孩子,他们的出现不过是因为背后有熊家长不断的推波助澜。
我有个亲戚,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平日里对女儿不管不问,却对儿子有求必应,不仅如此,只要儿子不开心了,她就把自己的手臂放到儿子嘴前,告诉儿子:“又不开心了呀?来,咬妈妈一口,心里就痛快了。”这样的后果就是,儿子不断长大,下手越来越重,经常在他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就冲过来打他妈妈一拳,说着:“我不开心就打你。”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是非不分的阶段,孩子很有可能把错误当正确,把恶作剧当正能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会孩子——
(1)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把错误的行为当正确的行为来发扬。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要有陪孩子改正错误的耐心和胸襟。当孩子走斑马线时不专心,当孩子故意在井盖上蹦蹦跳跳……我们不能粗枝大叶的认为,孩子只要长大了就不会这样调皮了。抓住每一个小细节,把教育落实到方方面面,落实到实处,让孩子知道犯错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改正,照样是父母最爱的孩子。
(2)把爱和溺爱区分开来,因为溺爱是害,不是爱。
随着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之后,很多家长不仅在孩子身上大量砸钱,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上学放学时,不仅要给孩子背书包,更要把孩子抱着,问他想吃什么,想买什么;吃饭时,孩子哭闹着要看电视,家长妥协着,一边开着电视让孩子观看,自己则不辞辛苦的喂食;起床时,孩子赖着不起来,家长拿着玩具、零食、零花钱,以及各种口头承诺,连哄带骗的求孩子起床……
不把孩子放在家庭地位的最高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自主、文明等好习惯,把溺爱控制起来,让孩子在适当的爱里茁壮成长。
三、做好监护义务,更要承担自己监护不力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在越来越多的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越是对孩子溺爱,越是过分保护孩子的家长,越是喜欢用“他还小,还未成年”来作为固有的说辞。
孩子为什么会犯大错?那是因为孩子每犯一次小错的时候,都没能引起父母的重视,所以孩子就变本加厉,做事情越来越没有分寸,越来越不考虑后果。也正是因为这样,近年来网络上就非常流行这样一句话——“可悲的是,这个世上做父母不需要考试。”
很多人,习惯性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但却忽略了孩子教育的问题,非要等到孩子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后,才幡然醒悟,可往往这个时候已经毁了孩子一辈子。作为父母,曦曦妈希望各位家长就监护问题上,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不仅仅要做好孩子安全上的监护,更要做好孩子思想、行为上的监护
在部分家长心中,孩子按时回家吃饭,到点睡觉,这就是一个好孩子,因为没有让家长操心太多。而至于孩子在外面、在学校究竟干了什么,做了什么坏事儿,很多家长漠不关心,心想着只要对方家长或者老师没有找到我,那就证明我的孩子足够优秀,听话。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解决孩子温饱的问题,更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让孩子不做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不做让人痛恨的施暴者和施害者。
(2)陪孩子理性的分析问题,勇敢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
“他还小,还是孩子,还未成年……”这一系列理由,真的太烂了。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个31岁酒驾的男人,在被警察抓住的时候,他妈妈急冲冲的跑到派出所,告诉警察:“我儿不懂事,还是个孩子,他才31岁……”
遇到事情,陪孩子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让孩子看到自己所犯下这个错误的危害性,让孩子学着道歉,学着改正,学着承担一系列的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长大,才不至于变成万事靠父母来解决的巨婴。
————————
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有一些纷繁负责的小事情出现,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端正三观,这样才能培养出道德优良、品行端正的好孩子!
您身边有常常把“他孩子小,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家长吗?面对这样的家长,您想对他说什么?快来和曦曦妈一起探讨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