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三十而已》并未给出一个辛辣或温情的结局。
家庭破碎了的顾佳放过了小三,乖乖女钟晓芹转回头去选择了复婚,最能让普通漂族产生共情的王漫妮抛下了面包和爱情,压上自己的全部积蓄出国留学,走入了关于诗和远方的叙事之中。这样的收尾显然不能平复观众鼓噪了一个夏天的情绪。 大家期待逆袭,期待爽点,期待恶人有恶报,期待那个沪漂多年、没车没房、一身傲气的小镇姑娘,能代替30+的自己实现破局。
江疏影不太同意这样的声音。去年四月第一次接触到王漫妮这个角色时,她就喜欢角色身上粗粝的真实感,“她是一个挺不完美的人,身上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的争议点,我相信会给大家带来痛感。”大结局播出后,她发文表示支持王漫妮的决定——30岁去留学,是一场 绚丽的突围。
虽然在采访中江疏影透露,《三十而已》播出期间,她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准时追剧,而是想攒到大结局后一次性看个痛快。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不同的采访中,她始终在与观众保持情绪共振:
“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三十岁了?”
“三十岁,还要继续在大城市漂着吗?”
“职场需要善意和良性的竞争。”
“找一个有点钱的男生就是拜金吗?”
“努力和天赋,哪个更重要?”
“有野心,错了吗?”
……
这也是江疏影抛给自己的命题。三十岁过后,她经常觉得心里被安了一杆秤,一边是仍然不够完美的自己,另一边摆放着世俗的标准、时间的成本,会有欲望,会有不堪,身体机能下降,脸上开始出现细纹。
可年龄也在带来底气,让她能逐渐接受不完美,可以优雅冲刺,价值标准不再非黑即白,那些曾经需要费尽力气习得的东西,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就领悟到了。
三十岁到底意味着什么,王漫妮和江疏影可能都无法回答。 但比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01
《三十而已》播出前,观众对于江疏影饰演的王漫妮,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主要是因为气质太不同了。王漫妮小镇出身,在奢侈品做柜姐,看似光鲜亮丽,却也稍显卑微,永远90度鞠躬,蹲下来帮客人换鞋,微笑要标准到露出八颗牙齿,为了业绩要对所有顾客有求必应。沪漂八年,每个月一万多的收入,租房就花去了大半。因为随时可能会搬家,所以连稍大一点的家用电器都不敢添置。
江疏影却好像拥有所有女生都艳羡的人生。出生于上海,从上戏毕业之后想要“稳一点,慢一点”,所以去了英国攻读传媒经济学硕士。回归之后的第一个角色,是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校花阮莞。再后来,又先后与孙红雷、李易峰、王凯等知名演员搭档,在不同的时空里,永远高贵而有韧性。
刚接触到《三十而已》剧本时,江疏影也觉得这个角色离她很远,但她不想打安全牌,也被王漫妮身上的真实和不完美所触动,因此,“没有考虑过其他角色,就想挑战王漫妮。”
在接受采访时,总制片人陈菲曾把剧中的人物设定概括为“离地半尺的传奇”。通过前期大量的走访调查,他们截取了现实生活中三十岁女性身上的多个侧面,整合叠加,完成人物形象刻画。
江疏影想尽量减少“半尺”带来的误差,让自己和王漫妮的人生曲线都够更近一些。
进组前,她跑到奢侈品店里观察柜姐们上下班的状态,“她们上班的时候打扮的特别光鲜亮丽,下班了就马上换上运动裤、夹脚拖鞋什么的,特别接地气。因为太累了。”柜姐们洞察顾客心理的能力让她惊讶,为此,她又带着问题与一位柜姐坐下来“抠细节”——
“要时刻保持特别谨慎的状态吗”
“你们自己会买奢侈品吗,这算拜金或是虚伪吗”
“高级销售的工作对你们的生活质量会有明显提高吗”
“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吗”……
抛出的问题逻辑严谨、拳拳到肉,显然先前就有过仔细的考量。
“柜姐”的身份就像一纸通关文书,能让人通行于两个全然不同的大陆。奢侈品店的亲身体验让江疏影了解了那些普通女孩在富人世界的工作法则,而对于王漫妮下班后浮萍一样生活状态的理解,则有赖于她自己的真实经历。
其实她的留学生活远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轻松美好。刚到英国时,她住在一个寄宿家庭,没有Wi-Fi,联系不到家人、朋友,一度像生活在孤岛。为了练习英语口语,她跑到一家餐厅当服务员,擦桌子、端盘子、收拾别人吃剩的东西,一天下来腿都要磨破了,只为了能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2012年留学结束后,她又开始了北漂生活。孤单、渴望陪伴、报喜不报忧都是常态,所以对于王漫妮生病住院,流着眼泪和妈妈打电话的戏份感同身受,“一遍就过了”。
更难的还有根本看不见未来的路在哪里的迷茫感。江疏影非常理解王漫妮一度离开上海“逃”回家乡,“那段时间我到处见导演、面试,对自己的未来也很不确定,但还得硬着头皮迈出这一步……漫妮也是一样,某个阶段她看不清未来的路在哪里,所以才回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
江疏影的浸入式表演掀起了观众共情的高潮。根据CBNdata统计,截至7月底,该剧热搜数量超132个,#我拥有的只是一个饮水泵# #精致穷# #王漫妮社畜缩影# 等话题先后冲上热搜高位。艺人热度也在不断走高。骨朵数据显示,江疏影连续两周位列霸屏榜领衔总榜周榜第三。
江疏影喜欢王漫妮身上的坚韧,“虽然她不完美,但她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有重头再来的勇气。”至于那些害怕、退缩、摇摆、逃避,不过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要面临的关于“选择”的问题。
02
热度之外,社交舆论场上,王漫妮是经受风浪最多的女性角色。
有人爱她的真实,心疼她独身在外,认同她的“有情饮水饱”。也有人斥责她金钱观和爱情观的“不洁净”。当王漫妮在得知男友梁正贤早有女友还不愿意分手时,负面声量升至最高。
江疏影不认为王漫妮的选择是“拜金主义”。“反常必有妖,梁正贤提倡的不婚主义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他披着这件外衣可以同时享受几段感情,还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对她们进行PUA。”在她看来,王漫妮最大的错误,就是认识了“海王”,又太容易相信别人。
事情发生时,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倾向于本能和欲望,对此,江疏影表示理解,“她身上承载着都市女性对欲望的追求,这很真实。她来到大城市拼搏,努力上进提升自己,本身也挺漂亮,这样的姑娘内心希望能有一位更优秀的伴侣,能获得更体面的婚姻,我觉得是人之常情。”
在亟待道德松绑的影视创作领域以及舆论场上,坦露一位女性的爱恨贪嗔痴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对于演员来说,塑造这样一位非双商标杆、非道德楷模的女性,也并不是最具性价比的事情,这背后勾连的,是江疏影对于灰色地带的不同认知。
她曾坦言,年龄给她带来最大的变化,是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以前我会觉得这人做这个事情就是不好的人,现在我反而能理解他。以前认为不可能做全职太太,现在觉得,哪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她为王漫妮在爱情中的纠结和退让着急,也赞同她“及时止损、宁缺毋滥“的最终选择,因为“爱情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和平等。”
事实上,每个观众都在无知觉中,在王漫妮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希望她婚恋磊落、道德完美,假使这些都不能实现,那就给她在职场上乘风破浪的机会,仿佛只有她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胜利,现实生活中30+的女性才不算输。
于是,当王漫妮选择辞去工作,带着全部身家出国留学时,观众再一次迷惑了。“三十岁出国,学什么专业呢?”“回国后不还是需要从头开始吗”“这真的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吗”?
其实,王漫妮最终的落点是在反复讨论中确立的。导演张晓波坚持认为,王漫妮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翻越高山,翻过了一座山后,便想翻过另外一座,虽然她不知道这座山后面是什么,但她就是想去看一看。
江疏影也认可这样的结局。王漫妮没有被困住,没有在小城市一边委曲求全一边抱怨人生,也没有迷失在大城市,陷在琐碎的日常里。“很多30岁左右的女性其实已经活得很精彩了,但传统社会定论还是会说她们是不成功的,因为没结婚生子,又或者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江疏影并不觉得王漫妮的结局是一无所有。把时间线拉长,出国留学意味着新的开始和无限可能。更何况,王漫妮的身边还有永远支持她的两位闺蜜,“这就是女人撑女人,大家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王漫妮的结局,其实应该成为该剧播出期间最值得庆幸的时刻。密集挑动大众情绪的对抗性情节已然结束,关于女性的讨论终于来到了长久被忽视的潜议题中——女性能够拥有主体性吗?能够拥有身体的完整性,比如决定自己的去留,以及精神的完整性,比如主导自己的人生吗?
对于江疏影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意味着,女性有没有真正获得“而已”的勇气。
03
即使与王漫妮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但三十四岁的江疏影,也在经历一个“矛盾”的时期。
她美而独特,有代表作品,戏约不断,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会为白先勇的小说流泪,对艺术有不错的审美,热爱健身,履历近乎毫无差池。粉丝喜欢叫她“姐姐”,因为她是很多年轻女孩们想要成为的样子。
她也习惯扮演身边人的“姐姐”。《vista看天下》曾记录过江疏影和团队工作人员的交流。她对两个95后女生说,“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比,其实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都不一样,那才是属于你的东西,你不要去纠结‘我为什么没有,我也要这样’,那你就不是你了。”独立、笃定,好像永远能给出答案,拥有足够丰富的经历,以及敢于偏离主流航道的魄力。
但三十岁以后,江疏影也开始扮演提出问题的人,想要展露自己的胆怯和不完美。
她是信奉努力至上的人,常常会“忍不住地很认真”。上小学时,她曾是上海市艺术体操队的队员。坚持了七年,有时候练到双脚肿得像包子那么大,也不吭一声,“练不会就不下课,一直练。”结束了,就自己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回家,“爸妈给我炸个鸡翅我就很满意了。”
成为演员后,她坚持为角色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把剧本台词和人物小传一遍又一遍咀嚼,以期精准掌握角色的定位、核心特质、核心矛盾,最后完整顺畅地呈现给观众。
但在腾讯视频的一档节目中,当回到母校上海戏剧学院,坐在曾经的排练厅,她却和同班同学王传君怀疑起努力的结果。江疏影坦言,自己不是个成功的演员,即使花了很多努力,好像还是不及有天赋的人。
可还是不愿意放弃冲刺。当记者问到关于努力的话题时,那个很多人心中的“姐姐”又出现了:“我可以把“用力过度”或是所谓的“狼性”理解为在工作中比较有棱角的人吗?我很欣赏在工作中一直有冲劲的人……努力是一定要努力的,不努力怎么知道最后的结果呢?”
《清平乐》播出期间,她在电视上看一遍,弹幕上看一遍,微博上看一遍,想看看大众对这部作品的反应,对于她表演的一些客观的评价。收官后,她发了一篇名为“一个怎么捧都不红的女演员的独白”长微博,承认被一些负面评价刺痛,在职场上有所困惑。全文看下来,似乎她还有个未问出口的疑问,有野心,想红,错了吗?
提出问题的是她,给出答案的也是她。江疏影再三表示,她不想打安全牌,无意纠结“转型”这件事,“有些限制很难突破,但也无需强求,你可以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和范围,去大胆地尝试、改变,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出演江莱202,罗玥202,也和之前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江疏影身上,有30+女性最真实的状态。愈发坦诚、优雅,开始凝视内心的自信和软弱。但她们不会一夜长大,依然有幸福和狼狈,逐渐发现“不成功可能才是理所当然”,而三十岁,不过是人生另一个十年的开始。还有很多很多问题,需要自己来慢慢解答。
在最新的采访中,面对社会对于30+女性的期待和定义,江疏影又提出了新的反问:“找不到目标怎么了,找一辈子又怎么了?”
答案都藏在问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