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死了杨宇霆后,我就变迷信了!”这是为何?

2023-01-06     一耿历史

原标题: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死了杨宇霆后,我就变迷信了!”这是为何?

1929年1月10日晚,杨宇霆与常荫槐毫无提防来到大帅府,准备与张学良吃晚饭,然后再商谈大事。

然而,他们并没有等来张学良,等来的是张学良心腹高纪毅和高的副官谭海,以及6名侍卫。

几人进入大帅府后,对着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是一通射击,让他们死在了沙发上,史称“杨常事件”。

杨宇霆与常荫槐怎么都没有想到,他们的结局居然会这样。

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张学良居然用一枚硬币决定了他们的生死。

晚年的时候,张学良坦言:“杀死了杨宇霆后,我就变迷信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决心杀死杨宇霆和常荫槐呢?又为什么说在那之后就变得迷信了?

一、张作霖死后留下的隐患

杨宇霆的死,与他特殊的地位有关。

许多人都说,张作霖指定了让张学良继承大位,可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做,至少没有留下这样的遗旨或遗嘱,因为他死得太突然了,连他自己都始料未及。

张作霖一死,奉系军阀的最高位置就空了出来,当时共有三人有资格继承这个大位:一是张作相,二是杨宇霆,三才是张学良。

张作相是奉系军阀里的元老了,同张作霖是拜把子兄弟,一起打下东北的天下,被认为是奉系里的二把手,属于元老派。

杨宇霆也算是元老级人物,深受张作霖赏识,被任命为高参,算是三把手。他代表的是日本士官派,是奉系内刚抬起头来的新势力。

张学良则没有什么派别,资历浅,没有什么威望,主要的优势是张作霖长子,其次的优势就是掌握奉系中最精锐的两个方面军。

张作霖死后,奉系内部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最终,张学良获胜,成了张作霖的继承人。

对于这件事,有人是这样分析的。

张作霖死于日本人之手,张作相比较倾向于和日本人合作,因此在斗争中率先出局。

张学良的立场是坚持奉系的独立自主性,杨宇霆则比较倾向于倒向国民党。

作为元老派和张作霖的兄弟,张作相自然不会白白看着东北的江山拱手送人,所以做了妥协,选择支持张学良。

这样一来,三足鼎立的形势就变成了一对二,杨宇霆出局,张学良最终获胜。

就这一微妙的斗争形势来看,杨宇霆的地位非常特殊,是张学良的有力竞争者,自然而然就成了张学良忌惮和提防的人。

如果这个时候杨宇霆像张作相一样选择低调,肯定会保住性命,可惜他没有这么做,最后惹恼了张学良。

二、让张学良下杀心

蒋介石的北伐军进展很顺利,很快就杀到北方,准备与张学良面对面决斗。

这时,张学良不仅有来自南方的压力,也有来自日本人的压力,日本人一直尝试将他变成汉奸走狗,然后霸占东北地区。

面对这样的局面,张学良只有三个选择:一是与国民党死战到底,二是投降国民党,三是投降日本人。

三个选择里,张学良选择了第二个,这与杨宇霆的立场重复到了一起。

只不过,两者的立场有巨大差别。

杨宇霆虽然倾向于投降国民党,却反蒋,选择的是地方力量;张学良则比较倾向于投靠蒋介石。

这样一来,杨宇霆与张学良就爆发了立场冲突。

除此以外,杨宇霆在很多事情上都令张学良感到不爽,主要是倚老卖老。

张学良主政后,杨宇霆并没有夹着尾巴做人,经常人前人后称呼张学良是“阿斗”。

都说“主少国疑”,张学良急需做一件大事立威,杨宇霆却屡次在危险的边缘上试探,分明是在送人头、送机会。

1929年1月,杨常二人建议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最终让张动了杀心。

常荫槐与张学良没有直接矛盾,但他却被卷进来,要怪就怪他积极支持杨宇霆以及想要获得不该获得的权力。

在与杨宇霆一起向张学良提意见时,常荫槐是黑龙江省长,还管理东北地区的部分铁路。

在提议里,杨宇霆与常荫槐不仅早已拟好了文件,而且杨宇霆强烈建议让常荫槐担任铁路署署长。

事实上,日本人一直都头疼杨宇霆和常荫槐,他们所提的建议也很好,有利于东北地区铁路的管理。

可是,他们没有和张学良提前商量,就拿出了拟好的文件,有“逼宫”的意思,让张学良很不舒服。

张学良当时并没有直接同意两人的方案,而是说晚上在大帅府一起商谈。

两人对此并不怀疑,认为张学良肯定会同意他们的方案,所以10日晚上慷慨赴约。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一场有来无回的鸿门宴。

张学良动杀心后,心里还是犹豫不决,不知该跟谁商量,于是他就让硬币来决定,前后抛了6次。

前三次,心想如果抛出正面,就杀掉两人,结果都是正面;后三次,心想如果是反面,就杀掉两人,结果又全是负面。

最后,他就下手了。

晚年的时候,他说:“我以前不迷信的,但杀了杨宇霆后就不得不迷信了!”

让他产生迷信,应该就是这个抛硬币的事。

结语:

往后来看,张学良杀死杨宇霆和常荫槐,似乎有一些不值得。因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抓了起来,东北军顿时就没了主心骨,不久解散。

如果那个时候杨宇霆还在,东北军会不会继续保存下来呢?这个不敢想象,应该会,或许不会。

但历史没有假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bbdd7125003b11558414b675b97bc98.html